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节 专注地走自己的路(1/3)

作者:可尧
【原文】

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译文】

儒家的学者说:“只要心情宁静,就算水流再急湍,也听不到水声;**谢落,只要心情悠闲就不会受到它的干扰。”如果待人接物能抱这种态度,那么身心就会自由自在。

【解读】

俗言道“心静自然凉”,意思是说人心在平静的时候,就算再热也感觉不到。夏天的时候人为什么会感觉烦闷呢?是因为燥热,越是燥热就越不能静下心来。虽然人的体温基本在37左右,但是你心不静,外在环境就会带来影响。当你真正静下来的时候,外在的影响不起太大作用时,这样你才找回真实的自己。

人要是处于绝对安静状态时,就能从容思考各种疑难,从容应对多方杂务。当我们遇到很棘手的事情不妨试试:让自己的大脑别有太多的杂念,而且要有意识的去排斥各种干扰,只要心思尽可能单纯专一,保持一种宁静如水的心态。

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事让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对金钱、地位的追逐,工作上的不称心,心理上的不平衡,以及别人的闲言碎语,等等。都在不自觉的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影响着我们的行动。

还有些人为了能够博得别人的欢心,宁愿将自己变成一条“变色龙”,他们会时常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时甚至自己的人格,这是我们要排挤的处世态度。同自我否定心理一样,为了寻求别人赞许会有挫败行为,从而会丧失生活热情。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有一首诗:“人是人,我是我,然而我有我要走的道路。”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方式,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走自己想走的路,而是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那这就是在为别人而活,这样的活法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凡事总想讨到别人的欢心,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乞丐。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的条件,不仅头脑要聪明,还需要具有“不在乎别人”的那种定力,这种定力才是有难度的。

从前有这么个故事:

有一次白云守端禅师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语气中略有几分得意。

杨岐一听后大笑数声什么话都没说就走了。白云怔在当场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师父为什么大笑,心里很是愁烦。然后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笑的原因,却怎么也找不出他大笑的缘由。一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杨岐禅师反而笑得更开心了,对着因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连一个小丑都比不上,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

白云听了,豁然开朗。是啊,只要自己没有错误,别人笑又何妨呢?

我们或许会这样的感受,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哪怕是穿一件新衣服,说一句什么话,都会不自觉地去考虑到别人会怎样看,总是想办法尽量按照别人的期望去做,还总是担心顺了姑心失了嫂意,怕别人失望又怕被别人笑话。对于偶尔的未能尽如人意,或听到有人在背后非议自己,就会耿耿于怀。

一个人大可不必将生活的焦点和生命的重心放在看别人的眼光、脸色上。千方百计得去改变自己,迎合别人这是非常愚蠢的。且不说千人千性,众口难调,你就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即使你有本事满足了所有人的要求,那也只能扭曲自己,最终失去自己,失去自己的生活乐趣和生命价值。

因此,人最要紧的不是在于别人怎么看你,重要的是考虑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才能走得更好。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思维来左右自己。对侍社会,埋怨自己,敌对别人,仇视社会,只能中了别人的圈套,被别人利用。那些存心搬弄是非的人,其目的就是要让你没有好日子过。

放眼世界我们都能明显地感到要想使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这是十分困难且不大可能的。事实上,如果有50%的人对你感到满意,这就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了。要知道,在你周围至少有一半人会对你说的一半以上的话提出不同意见。你只要看看西方总统的竞选就能够明白:即使获胜者的选票占压倒多数也还有40%以上的人投了反对票。因此,对我们大家来讲,只要你提出的意见,有50%的人可能反对,这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看待他人的反对意见就可以换个角度了。再当有人对你的话提出异议时,你不必因此而感到情绪消沉,去苛责别人或者为了赢得别人的赞许而刻意的改变自己的观点。相反的你会意识到自己只是刚巧碰到属于与你意见不一致的50%中的一个人。只要明白其实每一种情感、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或每一件事都总有反对意见,那么你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了。

不能做自我,也就等于失去了平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