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郑当时(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带有异族血统的汉子道:“你们安定郡的商人常年跑休屠泽,休屠王治下十几万牧民,挽弓带甲者五六万,是一块大‘肥’‘肉’,为何如今又要到北地郡来,分我们一杯羹呢?”

卫青本来对此人有些疑虑,怀疑他是匈奴的暗探,这种概率是有的,当年在太行山脉中都出现了匈奴探子的影子,何况此处,但此刻听他说话,卫青完全放心下来。- *小说&此人是一口纯正的长安官话,完全不带匈奴语的味道,而且他似乎很熟悉边境地区汉商的情况。

他口中的安定郡,在今天的宁夏和甘肃一带,西汉初年设置。安定郡,治高平县,领临泾、安武、彭阳、抚夷、参峦、祖厉、鹑‘阴’、‘阴’密、泾阳、乌氏、爱得、安定十二县。

而休屠泽是一处湿地,在甘肃武威的西北方,因为是休屠王故地,因此被叫做休屠泽,匈奴的休屠王部落就生活在这附近。匈奴逐水草而居,所以居无定所,休屠王麾下十几万人,占的地域可不小,上千里。

他的这番话语中明显带着不满,而对方也是一个虬髯大汉,丝毫不理会对方话中带刺,回应道:“天下大道,条条贯通,都是我大汉子民,脚下也是我大汉的土地,哪来来的这么多事儿啊?休屠王是有几十万人,可是如今塞北‘春’寒,休屠王的人大部分都到黄河南原来放牧,我的弟兄们一整个冬天没有买卖,我们不到北地来,让爷们喝西北风啊?我看你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一定是个匈奴人的孽种,你有什么资格再这里说三道四。”

这番话虽有道理,但说出来带着十足的挑衅意味,‘混’血汉子那你能忍受如此奇耻大辱,一个眼神,同桌的五人全都拔剑而出,朝对方招呼过去。

对方也早有准备,和匈奴人做生意,无异于刀尖‘舔’血,他们根本不怕流血和送命。一时间刀剑‘交’错。他们的武器有汉地的剑,又有匈奴的弯刀,还有一些卫青从未见过的斧子。

两伙人打得不可开‘交’,店家早就溜了出去点燃了一堆烟火,以这种方式报告当地亭长,此处有祸‘乱’发生。

亭长,是最基层的一级乡官。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担负防御之责。到秦、汉之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长的主要职责是维护乡里的治安和抓捕盗匪。

此地的亭长,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名字叫郑当时。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爷爷郑君曾经为项羽的部将;项羽兵败而死,刘邦坐拥天下,郑君也归附了汉朝。刘邦召集项羽旧日部将,让其直呼项羽之名侮辱他,其他人都乖乖就范,唯有郑君,宁死不屈。刘邦虽然斥责了郑君,但心里还是暗暗钦佩。

郑当时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其‘性’格可想而知。

景帝时代,郑当时郑庄就已经是闻名遐尔的荆楚大侠,以武功超绝著称,景帝时代,郑当时曾在‘乱’匪中救过梁王部将张羽,张羽原本就以勇猛侠义著称,当年他带随身亲卫几十人,携进京为当今的太皇太后当年的皇太后窦氏献礼,却被楚地悍匪盯上,土匪设伏狙击,张羽猝不及防,眼见随行伤亡殆尽,大批奇珍异宝就要落入悍匪之手。众匪见胜券在握,都住手围在张羽周围,,张羽万念俱灰,就要持剑自刎之际,郑当时出现了,他凭着一己之力,杀得众多匪徒落荒而逃。

自此,郑当时之声名鹊起。从梁国故地到京都长安,提起郑当时自然‘妇’孺皆知,‘交’口称赞。

如此作为,皇家自然要召郑当时入仕,起初,他任太子舍人,也就是个两百石的郎官。郑当时喜好黄老学说,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请教拜望。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人,都是他祖父、父亲一辈的,所以郑当时郑庄为士子和朝臣所熟知,享有很高的声誉。

刘彻即位之后,郑当时接连升迁,一度担任三辅都尉之一的右内史之职,但后来因屡屡弹劾武安侯,顶撞天子而获罪。皇帝知道其耿直、有才,所以也没有惩罚,命其到北地郡境内担任亭长。

对于普通人来说,从右内史的位置上跌下来成了亭长,肯定要一蹶不振,但是郑当时却不一样,他依然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果然,不过片刻,郑当时就已经到了打斗现场。此时卫青和公孙敖也不得已加入了‘混’战。

这些商贾出入大漠,在凶恶的匈奴人地界讨生活,所以十分凶悍,卫青和公孙敖有意躲闪,谁知双方都以为是他们是对方的人,频频出手相‘逼’,无奈两人也只好出手。

郑当时大喝一声:“我乃本地亭长,奉命维护治安,众人速速住手,弃了刀剑”这些人走州过县,见过无数官府衙役,对于这个自称亭长,要求住手人的话哪里肯听,非但如此,还有人仗剑刺向他,希望能就此赶他走。

郑当时一边挥剑抵挡一边说:“我郑当时乃大汉亭长,有权命尔等速速住手。”

众匪哑然失笑,亭长?多大的官啊?

郑当时意识到了这点,厉声道:“郑某虽区区一介亭长,可也是朝廷命官,我大汉朝廷治下,你等斗殴生事,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