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三辅之地(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出了长安不久,便是渭水。-- *小说&渭水之上是一座大桥,连通两岸。渭水含着大量的泥沙,颜‘色’浑浊似黄河,只因这八百里秦川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流经之处,挟裹着大量黄土。

路过之处有很多地方都属于皇家林苑——上林苑,上林苑之大超过了两人的想象,这里因为皇家威权的保证,所以植被很好,期间各种飞禽走兽无数,悠哉乐哉的生活在其中。上林苑的规模,以现在的区域度量,应是地跨蓝田、长安、户县、周至、兴平五个县(市)和西安、咸阳的两个市区。东起蓝田焦岱镇,西到周至东南的五柞宫遗址,直线长;南起五柞宫,北到兴平境内的黄山宫,总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减去40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面积之后,上林苑的实际面积约为2460平方公里。这样宏大的规模,是中国历代王朝的皇家园林无法逾越的。

汉武帝建元年间,还进行了扩建,占用了民间耕地/林地,上林苑成为了一大片皇家御苑的模糊概念,实际面积应该比这个还大。

行至三辅之地,只见风光与京都大有不同,卫青、公孙敖打马疾驰,卫青带上了黑熊儿,双马一犬互相追逐向前,不一个时辰便见得一座大城,原来是左辅都尉。作为京城的屏障,右辅都尉,左辅都尉,京辅都尉历来就是军事重镇。三辅之地也是自古就极其富饶,渭水,泾水,洛水三条河流穿城而过,两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自然富足。

这左辅都尉,是泾水流经之处,河水给城市带来了活力,虽已是秋日,沿路也是郁郁葱葱,毫无衰败之‘色’,大片的农田正是秋收的季节,忙碌的农人撒在丰收的田野上,忙碌中带着喜悦,汗水湿透了衣衫,依然难掩收获的喜悦。

天‘色’尚早,卫青、公孙敖此行的目的为北地郡,那是离京都最近的边城,北地以北就是匈奴的地界,哪里是黄河南岸,河套平原。前朝大将‘蒙’恬曾帅三十万秦军和匈奴殊死一战,匈奴打败,损兵十余万,败退黄河北岸,此后数十年无力侵扰。

大秦夺得河套草原后,‘蒙’恬和始皇长子扶苏经略河套,两人深知水草‘肥’美,适合养马的河套草原对于中原的重要‘性’,就做了长远打算,按照他们的设想,是要筑一城池,并修建长城,让河套平原永远纳入大秦版图。无奈,秦二世而亡,‘蒙’恬、扶苏也含冤而死,曾经属于大秦的河套之地,在秦亡汉兴之际,又被匈奴夺了去。

卫青的想法是两人身体力行,按照行军打仗的流程,走一遍出关的道路,也好测定长安到边关的路线和注意事项。

他们按照设定的各种情况变化行进速度,以测定有朝一日大军行进所需时日。有这样的目的,自然不能入城休息吃饭了。两人两马一犬,伫立大道上,遥望左辅都尉,高大的城‘门’,戒备森严,但来往商旅依然络绎不绝,一派繁华景象。

不敢过多耽搁,两人便从西边绕城而过,沿着泾水边的前朝驰道北上。

驰道为秦朝的主要‘交’通干道,宽阔平坦,汉立国之后,于民休息,却也注重‘交’通,所以驰道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马儿跑在上面,很是舒畅,所以速度很快,两个时辰下来,便离开左辅有上百里之远。

三辅都尉原本是官职,景帝时期三辅都尉分别为左、右内史,与主爵都尉,所辖皆京畿之地,拱卫京师,故合称“三辅”,后来,他们所管辖的地区也被称作三辅都尉,分别为:左辅都尉,右辅都尉和京辅都尉,三辅之地在长安北方,大约就是今天的陕西咸阳,铜川和渭南的局部地区所组成的行政区域。

离开三辅之地,便是一马平川。待到草草用过几口干粮,卫青和公孙敖继续马不停蹄的向北而去。旁晚时分人马都已大汗淋漓,前方有一座小山山,芳草萋萋,马儿又困又饿,正好可以有个休整。

卫青勒马放缓了速度,招呼公孙敖离了驰道,爬上山头,只见山的另一边是一大块草地,泾水依着延绵不断的山脉从北方奔涌而下,到此处地势平坦,遂来了个大转弯,河水离开了山脉。趋于平缓,蜿蜒盘旋之间绕了一个大弯子,便是这一方圆十里大小的草地,草地西靠山岭,北边和东边都被河水环绕,是个好地方。

卫青驻马眺望,远处‘春’日暖阳已经西倾,余晖之下,大地延绵不绝,渐渐笼罩在黑暗之中。脚下的山坡是关中常见的土山,也就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山不高,除了野草再无树木。

卫青暗自思酌,此处离长安大概三百余里,自己从长安出发,三个多时辰到达此地,若是大队骑兵,肯定不能达到这个速度,一日五个时辰,如能行三百里,也算是可观。

卫青对公孙敖说道:“我们今日全速前进,一日大概三百里,他日大军行进,必不如我们,但如若行进六个时辰,想必也可到达此地。你看此地地域开阔,适合大军驻扎,而且水草‘肥’美,人马休整是再好不过。西边的山岭虽不高但坡度很大,敌人难以大规模偷袭,而我们脚下的这些山头,正好可以安排岗哨。”

公孙敖点头称是。

卫青下马,蹲下抓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