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近乡情怯(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卫青一瞬间有点傻了,深深沉醉在这种美丽的光芒中,时间仿佛就此定格,天地间万物消失,只有眼前的这个璧人。- *小说&

看着卫青如呆子般不同,少‘女’转怒为喜,伸出纤纤‘玉’指,戳了他一下,“唉唉唉,你傻了吗?”

卫青这才从如痴如醉中醒过来,已经不敢盯着少‘女’看了,目光向下移去,之间一段粉白的脖颈,隐约能见上面佩戴着一串洁白的珍珠项链,颗颗饱满,晶莹剔透,身着滇红‘色’对襟外衣,里面可见白‘色’深衣领子,饱满的‘胸’部,高耸在衣服里。

卫青不敢再看,赶紧低下了头,还好少‘女’并未发现他的目光曾停留在她身上。

低头之间,眼前闪过了阿萌的样子,阿萌也是美‘女’,但相比眼前的这位,少了高贵的气质和咄咄‘逼’人的光芒,阿萌就像是山间开放的野百合,青涩淡雅,而眼前的少‘女’,如同盛开的牡丹,是倾城倾国之‘色’。

秀‘色’可餐,卫青饱览国‘色’天香,自然兴奋不已,不禁心头一暖,嘴角微微翘起。

“唉,傻瓜,笑什么笑?”少‘女’又戳了他一下。

卫青赶紧收回思绪,自己目前的这个处境,深入浮萍,无根无依,面对如此佳人,也只能是看看而已,不敢有非分之想。

于是他正‘色’卑谦地说道:“姑娘大人大量,多多包涵,在下还要赶路,就此别过!”说完躬身后退几步,一个长揖,牵了马就要走。

少‘女’来不及阻拦,卫青已和她擦身而过,只好回头看着卫青高大的身躯疾步离开了,又见他翻身上马。

突然一层水雾‘蒙’上了那双美丽的大眼睛,脸上也写满了惆怅。繁华的集市,在一瞬间消失,天地间只有那个越走越远的背影,伟岸如山。直到来来往往的人群遮住了背影,她依然还在哪里。

也许,她心中也有千般涌动,也有万般无奈,可这一刻,她只有目送那个身影远去,直到泪水模糊了视线。

她是阳信公主,当朝皇帝最宠爱的天之骄‘女’,当今太子的同胞姐姐,平阳侯曹寿的新婚妻子。

离开了七里铺,卫青和几个商队同行,身着长衫的卫青看上去和善儒雅,加之谈吐不凡,深得同行者的喜爱。他的马匹高大俊美,马鞍也有玄机,两条麻绳无形中起到了简易马镫的作用,同行的商人见了,对这种独特的小工具也是赞不绝口,纷纷模仿。自此,马镫的雏形逐渐流传开来,经过多人的改造,形成了流传后世的马镫,这让骑马从此不再是天大的难事了。

关于马镫的历史,史学界尚未有定论,只能通过已有的考古学发现作出推断。

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了许多与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马身上马具齐备,但就是没有发现马镫。

马镫虽然很小,作用却很大,它可以使骑士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把人和马的力量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效力。马镫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准确的时间目前学界尚无定论。

最早的马镫实物,出土于20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吉林市郊帽儿山墓地,其年代大致相当于西汉中晚期至南北朝。帽儿山墓地18号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用铜片夹裹木芯,以铆钉缀合加固。这是我国出土年代较早的马镫。

相关史学家依据出土文物及墓葬推测,马镫最早应该出现在中原,因为和生来就长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相比,中原农耕民族在骑马是遇到的难度更大,由此促生了马镫。

西汉初年,汉与匈奴的战争,促生了一个重要兵种—骑兵,正是因为马镫的产生。有了马镫,不擅长骑马的农耕民族—汉人,才有了创建大规模骑兵的可能‘性’。

所以,很大一部分中外史学家认为,马镫最早出现在中国,应该就在西汉初年,而这正是汉展开生死大战的前期。而卫青作为大汉骑兵的缔造者,把这个功劳归功于他也不算为过,当然,这是一种美好的假设,没有考古学依据,但也不是完全杜撰。

几个时辰后,平阳城在望。不知何故,卫青却有点忐忑,离家五年,不知母亲、姐姐兄长可好?沿途是整齐的行道树,全部小臂般大小,正在吐‘露’着翠绿‘色’的嫩‘色’,可卫青无心欣赏,就连胯下的骏马都受了他的感染,开始步伐凌‘乱’了。

能看见高大的平阳城‘门’了,忐忑慢慢消失,只有那回家的心情,促动着他‘胸’中的那颗心剧烈的跳动着,月影仿佛也知道他此刻的心情,扬起四蹄飞奔向城‘门’,很快将同向的其他马儿甩下了,一骑绝尘。

此刻正是‘春’日的午后,大部分守城的卫士都懒散地斜靠在城墙边,或坐着或站着,昏昏‘欲’睡。卫青这才想起自己没有身份文牒,如果遇上盘查,说不定会被当做‘奸’细流窜犯抓起来。想到这里,心中有开始紧张,观察来来往往的人流,从城‘门’‘洞’中穿梭自如,而卫兵完全没有拦路盘查的意思,带着疑问,他也赶紧下马,随着商队快步通过了城‘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