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9、义结金兰(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第三种说法就是转世轮回说,这种观点认为,生命不断轮回,结束后经过一定程序继而又投身为人,人生的许多际遇并非在世、当世之力,而是前世早就注定的因果。- *小说&持这种人生态度的,最典型的莫过于佛教。

东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信仰,由此影响着世人的生命观。佛家认为人生世间一切都是空幻的,生命不过是一个个无尽的轮回,人世是苦海,人生就是在苦海中挣扎,既无“生”的意趣,也没有“生”的价值,故而只有追求正觉,涅盘寂静。

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引起广泛的认同,我觉得和其所主张的轮回转世之说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代传统宗教包括以自然崇拜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以上帝天命崇拜为中心的三代秦汉宗教,其都主张生命不灭、轮回之说,这种轮回源于对生命的同情和热爱,但是由此产生了很强大的力量,成为一个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和和谐稳定的道德约束力。

洪伯当然不能说出这些话,但是“大道至简”,人世间的一切道理,都是很简明的,道理之间也颇多相通之处。

这番谈话使得卫青第一次审视自己的人生,甚至直面生命这个严肃的话题。对生命本身的思考,意味着一个人的成熟。‘洞’中柴火充足,食物、饮水丰富,三人一犬热热乎乎的围坐在火堆旁,各‘色’皮‘毛’都是保暖的上佳材料,吃饱喝足了便谈天说地。

卫青产生的思考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但人生观形成尚需时日。还是荀子那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挺’直的麻是正直、善良的洪伯,也是才学深厚的公孙弘,同样,荀彘父子、叔伯,哪些隐藏在田间地头的普通农夫、牧人都是让他能笔直伸向天空的麻丛,和诸多的圣贤之书一起,塑造着一个少年未来的‘摸’样。

连着几日天‘色’晴好,积雪融化大半,眼见山路不再泥泞难行,洪伯也打算就此下山。

洪伯:“虽然你离开郑家,但仍需小心为好,眼下这情形,郑家怕是无人愿意去服役戍边,所以谁也说不上郑家会不会到山里来找你,为保险起见,你还是去荀彘庄上住写日子吧?”

卫青:“嗯,我也担心这点,先前有大雪封山,要来找我不易,看如今这天‘色’,想必郑家人很快会有行动。我就依您的话,明日即刻收拾去投奔荀家。”

一旁的荀彘不停点头:“好啊,好啊,我们庄里卫青也住了几日,想必他也喜欢吧。”

洪伯:“如此也只能是权宜之策,非长久之计,今后,你又有什么打算呢?读万卷书,尚需行千里路,才能知行合一,你切不可窝在这小小山庄里,荒废了自己啊。”

卫青:“洪伯所言极是,卫青有打算,我想先回侯府,一来探望母亲,二来我也已经长大,看能不能在侯府寻个差事,也算能为母亲分担一点,卫青家中有兄长、姐姐,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母亲养育他们不易,我不能袖手旁观。”

洪伯:“嗯,这样也好,平阳侯府不同于郑家,你去自然能脱颖而出,侯府谋个差事也好,也算是一种历练。但你切记,你虽读书不少,但文字中得来的终究太过浅薄,必须要有实践。你若立志从军,要有所作为,必须知己知彼,匈奴不能只是你耳中得来的,而是你要真真切切接触到的。”

荀彘:“哦,洪伯,那匈奴远在北方长城之外,如何才能如你所说真真切切的触‘摸’得到呢?”

洪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此话最早出自《后汉书.班超》用在这里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既然要打匈奴又怎么不越过长城呢?”

卫青:“您说的对,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做到知彼,怕是不仅仅要越过长城,还要深入匈奴腹地才行啊。”

洪伯:“君子应当志向高远,立志远行者,不应受困于脚下的羁绊,但也不能莽撞,贸然行事,要真有一天你去匈奴,须得万事准备周全。”

洪伯见到卫青无恙,也安排好了后续的事情,也放心下来了,山‘洞’终究不是久住的地方,天放晴后洪伯就催促卫青、荀彘回庄里,自己也动身回家了。

卫青、荀彘二人进山数日未归,荀家上下甚为担忧,但荀虎却道:“卫青那娃娃身手不凡,机敏过人,无需担心,再说咱们的彘儿也是常年在林中生活惯了的人,这几日料想不会有事儿。”

话虽这么说,但直到二人回到寨子里,荀家上下才放下心来。入冬后,家家户户都闭‘门’不出,名为窝冬,也难怪,外面天寒地冻的,出‘门’就像受酷刑一般。

这日,正是荀虎选定的黄道吉日,天‘色’晴好,冬日暖阳,是再舒服不过的享受。荀豹拉响了村口的铜铃,沉睡在山间的小村子,破天荒第一次召集各家各户在村口大场集合。

早早就有年轻人搬来香案,摆在大场中,卫青、荀彘、郭昌三人站在案前,傍边有一坛泥封的烧酒,三个大碗依次排开。

村里人不多,很快聚齐了,荀彘见状大步走到场中,向人群拱手说道:“今日召集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