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8、生命与信仰(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以上种种,因选官制度而成为一种可能,,《通考.选举考九》云:“今按西都公卿大夫,或出于文学,或出于吏道,亦由上之人,并开二途以取人,未尝自为抑扬,偏有轻重,故下之人随以进身。- *小说&”

选官制度起源于‘春’秋末期,汉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各郡县官吏,诸侯,士大夫均可将辖区内的有才有识之士举荐给朝廷,所在郡国要提供专‘门’的车辆,护送贤良有才之士到京城,被举荐者要参相应科目的考试,才能被录用。

考察一个“贤良方正之士”是否可堪大用,只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明经”,即通晓经术,经者,泛指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等。二是“明法”,即通晓法令,第三种就是“博士”,此博士非我们今日之博士,是指博学通达之人,所以又称为“通士”或“达士”。

汉朝初期,主要都是以历次战争中立有战功的武将为官,文人群体很少受重视,随着统治的巩固,文人官吏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汉十一年(高帝刘邦首次下求贤诏:“贤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自此,历代皇帝不定期举行求贤活动,成为一条广大平民士子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朝廷选士用人的这些制度,都是公孙弘详细告知卫青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依然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的原因。

卫青读书,最初可能源于对这个世界的懵懂与无知,他想从文字书简中探寻出一个道理来,至于后来,才知道,这也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

卫青重回自己的山‘洞’,面对一捆捆书简,思绪奔涌,感慨良多。

“下之人随以进身”,这就是一个平民士子的梦,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大汉梦。

两千年以后,有一个叫“中国梦”的梦想整日喧嚣在我们耳边,可是这个梦想只属于部分人,他们可以在这个国度实现别人梦中才敢有的想法。这个梦,有些人并不认同,因为听够了忽悠,却被现实伤透了心。其实,并非不能接受失败,并非不能安贫乐道,我们想要的,不过是一个机会的均等,和一个过程的公平。卫青离家出走的消息已经传遍了附近的村、里,那厢洪伯在家中也是坐立不安,他知道卫青的山‘洞’,在他雪夜离家出走的第二日,洪伯就猜到了他的去处,他知道,这个时节里,进山肯定艰险重重,但他又相信,凭着他对卫青的了解,他肯定会安然到达。

洪伯在等待一个晴朗的日子,他知道‘洞’里有生活必备品,但不敢确定是否能让卫青就此活下来,漫长的冬天,总有许多牲畜,许多人,永远不会再看到‘春’天的阳光了。在洪伯漫长的前半生里,这样的事儿发生过很多次,束手无策最是揪心,所以洪伯决定,一定要去找卫青,只有见到他,才能真正的放心。

大雪稍化,洪伯便带了月影上山。一人一马在雪后的泥泞中走得很艰难,夕阳西下,才到山前‘洞’口。

洪伯一看‘洞’口痕迹,就知道今天已经有人出入,而且看样子还不仅仅只是一人,洪伯有些诧异,他怕卫青有意外,所以也不急着呼唤,倒是月影,已经远远嗅到了卫青的气息,发出了一声欢快的嘶鸣,惹得‘洞’中的黑熊儿出声呼应,这下引得卫青也到‘洞’口看个究竟。

见是洪伯和月影,卫青兴奋得两眼泪光,黑熊儿已经一溜烟跑出山‘洞’,无视陡峭的山崖,直冲而下,朝洪伯扑过去。

一老一少,两人相见默默无语,也许语言太过苍白,不足以表达此刻之情境。黑熊儿绕着洪伯的脚边嬉戏,月影凑过来在卫青的肩头触碰,表达着各自的感情。

洪伯:“青儿,我知道你肯定是来了这里。徭役之事确实凶多吉少,你离家出走,也是走投无路之举,还好,有这么个落脚之处。阿萌的事儿我也已经知道了,公孙老儿有眼无珠,青儿莫要因此太过伤心。”

卫青很艰难的挤出了一个笑容:“洪伯,卫青身无立锥之地,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所以我不怪公孙先生,要是我处在他的位置,我也会这样做,所以我理解。”

洪伯:“唉,孩子,我知道你心里苦,却不知道你有如此宽容他人之心。是啊,为人父母者,从不敢有半分大意和侥幸,你想通了就好。”

卫青:“洪伯不必太过担心。一切都会过去,假以时日,我也会渐渐释怀。”

此时,荀彘也已转醒,和洪伯见过面,卫青也将这几日所经历的一一告知。

洪伯捻须沉‘吟’:“大山之中,竟也有这等世外乐土?这下我也放心了,你就暂且在他们庄里住下,待到来年‘春’天再作打算。”

卫青:“我也是如此打算的。山里也并非久留之地,母亲若知道我出走,必定会担心,我想来年‘春’天就回侯府。哪里虽谈不上是我的家,但好歹有母亲在。”

洪伯:“这样也好,那你今后还有什么长远打算?就一直待在侯府吗?”

卫青:“我想先探过母亲再说。待在侯府,也不过是为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