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平阳侯府(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转眼,君孺已经七岁,奴隶之‘女’自然也要成为奴隶,管家安排她去了厨房帮忙。- *小说&卫‘女’一如既往的每天领着最小的孩子奔‘波’在住处和洗衣房之间,‘春’夏还好,冬天,孩子被冻得脸蛋发紫,他仿佛也知道不该给妈妈增加麻烦,总是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玩着。

洗衣房的的旁边就是侯府东‘花’园,也是侯府公子小姐们学习的地方,时常会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才五岁的孩子对其他事情没有太多好奇心,唯有对这读书声很感兴趣,不知不觉走了过去,书房比其他房屋更高大,‘门’朝东方,三面有窗。

见西边窗台底下有几条残破的书简,他赶紧捡起来,高兴地看了又看,紧紧攥在手中。书房中的孩子看到了人影,忍不住推窗张望,看见了比他们还小的孩子,很是兴奋,不由得推搡着身边的其他人,先生只好停下了课,也到窗口,书房外的孩子发现先生,像只受伤的小兔子一样逃到妈妈的身边,妈妈在忙着晾晒洗好的衣服,没有注意到孩子,直到先生走到跟前,才惊慌的施礼。

先生看着这个黑黑壮壮的孩子---浓眉,不大的眼睛中有这不同寻常的平静和坚毅,直直地和他对视。先生大吃一惊,不过五六岁光景的孩子,竟然能如此沉着。先生见他手上的几条竹简残片,正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先生对卫‘女’道:“这是你的孩子,几岁了?”

“五岁,孩子还小,不懂事,先生不要责怪。”卫‘女’诚惶诚恐,生怕惹得先生不悦。

先生:“呵呵,不必如此紧张,我对着孩子很有眼缘,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卫‘女’:“唉,先生有所不知,孩子生来就是侯府奴隶,家中也无人识字,到现在还没有有名字。”

“哦,原来如此!”先生捻须,沉‘吟’道:“我看这孩子虽小,但面相不俗,不如这样吧,我给他取个名字如何?”

“多谢先生!”

先生翻着几片竹简,沉‘吟’许久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生子,自是要一代比一代强,我看孩子不如就起名为一个“青”字吧!”

卫姬听不懂先生说的《荀子》,但听到一代比一代强,自是高兴,立刻拉着孩子不停向先生道谢,从此这个孩子有了名字,母亲开始叫他青儿,青儿也很高兴,他不但有了名字,还记住了先生的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以后的日子里,五岁的青儿又有了一份新的任务,每天在书房的西窗下听先生上课,先生自称姓李,年四十有余,无妻无子,主攻儒学和黄老之说,兼修诸子百家。

汉朝立开国高祖皇帝当年最讨厌儒生,所以可以想象,儒‘门’弟子是很难被举孝廉,入朝为官的,所以儒生大多是兼修。

数年前,李先生被平阳侯聘为西窗,负责教授曹家孩子一些基础的读写,在一群少爷小姐中,先生也是不得安稳,现在见到卫‘女’的这个孩子,很是喜欢,孩子安静懂事,听课比谁都认真,偶尔有机会写几个字,也是有模有样的。

不久,他从别人口中也听说了孩子的身世,不知道为什么,他觉得这个一出生就是奴隶的小男孩与众不同,就算是侯爷家的贵胄也不能相比,他知道一个家奴,读书识字是没有用的,但他还是想教这个孩子,他自己一生自负满腹经纶,有治国安邦之才,却落得如此潦倒,教书为生,也许是想把自己的理想传个这个孩子吧。

有时候先生也会在一瞬间恍惚,仿佛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到未来,但现实总是及时的告诉他,一个奴隶的‘私’生子,永远只能是奴隶,想到这里先生不禁一阵心酸,“罢了,罢了,一切都随遇而安吧!我尽我所能,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很多次悄悄地注视着这个孩子,他的眉宇之间有说不出来的东西,幼稚的脸庞,闪烁着胆怯的目光中却异乎寻常的透着与他年龄不符的平静和坚毅。

看卫青如此,先生不禁捻须感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子虽出身低微,但不自暴自弃,它日必有所成!””自此对卫青愈加用心。

‘春’来秋去,寒暑‘交’替,又是一年年关将近时。其间,郑季曾托人捎来几串铜钱便再无音讯。虽然相隔不远,卫‘女’也无心过问,卫‘女’只是让孩子随了卫姓,青儿对卫青这个名字很是高兴,兴奋得好几天都在念叨着“卫青、卫青…”,甚至都忘了关心还有几天要过年。

先生喜欢在饭后四处走走,不知从什么时间起,小卫青也有了这个习惯,夜饭之后,侯府东‘花’园总能见到一老一少边走边说,时不时二人蹲下,在地上画着写着。卫青学得很快,从最《论语》到《诗经》听得津津有味,识字写字也很用心,几片竹简不够用,就在家里的地上用树枝写。

卫‘女’对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卫青生‘性’恬淡,不在意旁人的言语,也很少参与孩童之间的游戏,却对习字读书很痴‘迷’。这让母亲感觉很欣慰,她自己一辈子不识得一个字,却隐约觉得读书习字会让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