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6、永远的秦人(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卫青对秦弩很痴‘迷’,一直小小的手弩,翻来覆去看了半夜,等荀彘哈欠连天,才草草睡去。-- *小说&

从古到今,我中原民族一直以上国自称,所依仗的不过就是先进的文明和技艺。这种文明从未中断,这些技艺也代代相传,有的朝代注重武功,自然武器制作传承比较好,可有的朝代重文轻武,丢掉了这些足以捍卫灿烂文明的技艺,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

汉朝前期重文轻武,但还好的是民间并未完全抛弃尚武之风,兼之有大量故秦人流落各地,算是不绝大秦铁血武功之脉,汉朝的工匠对于大部分武器制造工艺都有很好的掌握,缺少的就是一些关键窍‘门’。关于秦人的历史,看似辉煌,实则悲壮。

秦王赢政携数代秦人之积累,起百万大军,历经大小数十战,终于一统六国。其后,秦王嬴政在咸阳行大典称始皇帝。皇帝称号取自上古“三皇”,“五帝”,嬴政想借此表明自己的功绩前无古人。

秦人生于西北苦寒之地,习惯艰苦的生活,崇尚武力,商鞅变法之后,更是将秦国民众打造成了劳作和战争的机器,这架战争机器在得到天下之后并没有消停,而是分成了几部分,北逐匈奴,南征闽越,分了大半的兵力,而剩余的被陆续派到到原六国的土地上把守关隘,平息反抗。

秦军非但人数众多,而且各个都是饱战之士,数代以来,这些人都是以军人为职业,以军功为人生追求,他们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但秦始皇绝对没有料到,在他死后的短短几年后,天下再起烽烟,天下,所向无敌的百万秦军,苦苦撑了几年,就烟消云散了。

这些英勇善战,天下无敌的秦军,到底去了哪里?许多年来,关于他们的真正下落,众说纷纭。

被项羽坑杀于巨鹿的二十万降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秦军,这些由骊山囚徒为主体的秦军,多是待罪之人,一旦投入的秦军的战争体系当中,就可以发挥巨大的战力,但秦的腐朽是从内部开始的,军人纵然英勇,也无济于事。巨鹿一战,项羽率领的楚军一战成名,以少胜多,打得所向披靡的秦军一蹶不振,最终在秦将章邯的带领下投降楚军。

虽然是降兵,但秦军之强悍还是让楚军非常忌惮。项羽对于数量庞大的秦军降卒束手无策,既无法提供后勤保障,又要时刻提防他们倒戈作‘乱’,无奈之下,全部坑杀。二十万人被活埋,这是何其惨烈啊。

自此,原本在中原抵抗六**队的秦军主力就此消失。他们的消失并不足以解释烟消云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秦军。按理说,秦军还有大量生力军可用,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足以力挽狂澜。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掀起太大风‘浪’,在楚军攻入都城咸阳后就销声匿迹了。

这是一支传奇的军队,后世有史家认为,秦军之所以这么快败退,除了政治原因外,军事方面,一者秦军南征闽越、南越未归,二者秦军骑兵大多在塞上戍边。秦国国内被赵高等一干佞臣搞得乌烟瘴气,在外统军的秦将并不愿意回来,造成了大秦的迅速败亡。

秦亡,数十万秦军彻底失去了依靠,由于二世皇帝‘逼’死深受秦人爱戴的公子扶苏,将军‘蒙’恬,以至于这些秦军并不热衷恢复大秦,而是希望能在‘乱’世活下来。‘肥’沃富庶的关中已经被楚军占领,楚人对秦军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秦人有家不能回。

八百里秦川,几千年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地,秦人却回不了,有些人矢志不渝,不惜豁出‘性’命也要归故里,更多人却流落民间。因为他们是故秦遗民,所以不敢生活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多半选择了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荀家、郭家就是如此。

秦人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并非说他们骁勇善战,而是因为他们高超的手工技艺,以及由此形成的战争物资生产能力。

秦亡,秦人沉寂许久,可一旦兵戈起,热血满腔的故秦人必定会纷纷走出田园,一切技艺传承将顺理成章,这些技艺是取得对抗外族侵略胜利的充分条件。

第二天一早,卫青就央着荀彘去找他父亲,求教秦弩的事儿。荀豹早已当卫青是自家孩子,自然知无不言。

荀豹说:“弩者,怒也,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弩源于弓,威力又远远大于弓。”三人席地而坐,听荀豹娓娓道来。

原来这秦弩按上弦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轻装弩,上弦时只能蹬弓于地立直弩臂,俯身拉弦。而第二种重装弩上弦时都是坐地,伸直‘腿’脚蹬弓干,脚夹弩臂,手臂借‘腿’力腰力上弦,而后取箭咬弦瞄准‘射’击。轻装弩手侧重于机动,能在任何地形中实现‘射’击,重装弩注重阵型,一般都在平原地带使用。荀彘所用的手弩,都算不上秦弩,多用于民间‘射’猎,孩童练习。

荀豹介绍完秦弩,却神‘色’黯淡下来,叹道:“可惜啊!这些绝世利器早就随我大秦百万大军烟消云散,唉,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实在是愧对大秦英魂啊!”

卫青:“伯父何出此言?现在天下一统,没有了杀戮征战,也是天下百姓之福啊。天下为天下人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