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5、秦篆秦弩(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卫青:“荀彘,难道你就只想一辈子作个猎人?你没想过你的祖先打败匈奴,驱逐胡虏,是何等的威风吗?”

荀彘:“威风又能怎么样?还不是躲到这大山里来了吗?汉朝灭了我大秦,就让匈奴来给大秦报仇吧。-- *小说&”

卫青:“此言差矣,你说一人的得失要紧还是整个家族的生存要紧?”

荀彘:“那当然是家族要紧。”

卫青:“我再问你,是一个国家重要还是一个家族重要?”

荀彘:“当然是国家重要。”

卫青:“这就对了,朝代更替之际,是有些英雄受了委屈,但他们的功绩每个人都记得。如果没有当年秦军打败匈奴,怕是大片的河山都为蛮夷所有了,他们会杀掉男人,强暴‘女’人,断我华夏血脉,‘乱’我中华血统,他们还要毁坏良田用来放牧,到时候我们吃什么、穿什么?所以这些大功是为了子孙后代千世百世的长久之计,不是为了个人的一时得失。”

荀彘:“卫青,你说的大道理我不懂,但有一句话我懂了,打匈奴才能保住我们的一切。”

“对,这就对了。不管大秦也好,大汉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这些人要生存下去。秦人,汉人,都是这些人,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虎叔也曾说过,大汉的官府要比大秦的仁善的多,对平民百姓来说,不打仗,能种田过日子,少点徭役,那就是最好的日子。大秦给不了这样的日子,所以大家都要站起来反对它,现在大汉立国了,我们过上好日子了,可匈奴又来了。他们是野蛮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唯一的办法就是狠狠地打击他们。”

荀彘和郭昌后来从军,跟随卫青卫青七次远征匈奴,各有建树,名留青史。此为后话。

到哪里,卫青最感兴趣的还是书,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许多典籍毁于一旦,但这些书简多为秦军行军打仗所需,所以保留了下了,对这些东西,卫青如饥似渴,很快熟悉了秦篆,读懂了里面的内容。

秦军军制简单,法令更是易懂,赏罚之时写的明明白白,成为‘激’励士兵杀敌的最好方式。更难得的是其中有一部书讲的秦军飞骑,秦军飞骑是一支传奇军队,在河套草原和号称可以在马背上过一生的匈奴人硬碰硬,靠着骑兵对‘射’和拼杀,最终一战消灭匈奴主力,谱写了一曲壮歌。

秦军飞骑大胜匈奴,胜在严密的阵法。打起仗来总是一哄而上的匈奴人,怎么也想不到排成整齐队列的秦军会有意想不到的威力。而现在卫青手中就是这只传奇骑兵的军阵指南,可惜这时候的卫青并不知道他的重要‘性’。直到有一天他踏上北去的征途,经过了无数的浴血奋战,才深刻的明白了它的价值。

这荀彘虽说不爱读书,但对秦军老祖宗的一套东西极为熟悉,滔滔不绝的介绍起秦军当年排兵布阵的道理,对军队,卫青算是接触过一二,自然很有兴致了解。

荀彘说:“秦军兵种有步、弩、车、骑之分,步兵为主力,战车用以防守敌人的冲击,弩兵‘射’出密集的箭镞,杀伤敌人,而骑兵既可以单独冲锋有可以迂回包抄。”

汉朝军队基本沿袭了秦军的编制,阵法也大同小异,荀彘的讲述中他最感兴趣的弩,汉军也有弩,尤其是大黄参弩,威力巨大,不亚于秦弩,但是弩是一种非常难以制造的武器,而且它的关键部件—弩机,极易损坏,一旦弩机坏了,整张弩就成为废物,所以汉军中只有将军等高阶层的军人才能使用弩这种兵器,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而根据荀彘的描述,秦军当年有成建制的弩兵,作为主要作战兵种使用,到底大量的秦弩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怎么才能保证弩机的耐用?

这些疑问让卫青兴奋不已,他觉得他找到了当年秦军横扫**的关键问题。荀彘见他兴致很高,顺手拿过自己的弩给他看。这是一张普通的手弩,弩身,黝黑发亮,可见是用了不少时日,木制的弩臂装配着青铜弩机,和汉军用的手弩在样子上并无多大区别,但细看之下,就会发现弩结构要复杂很多,连结之处也显得更为‘精’巧。卫青道:“这弩好像和汉弩差不多,当年大秦能制造出来为何现在汉军中却装备不多?我知道弩虽然‘精’准而且威力巨大,但它的最容易磨损,”

荀彘呵呵一笑:“这我还正好知道,我大父当年说,秦弩之所以能大量装备部队,成为一支重要兵种,原因在于我大秦采用批量生产的方式,一个工匠专‘门’生产弩的一个部件,熟能生巧,专注一样东西,自然生产速度就上去了,也能做到结实耐用。所有部件最终被组装到一起,就成了秦弩,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秦弩的每个部件都可以通用,一处坏了只需要更换这一块,其他的还可以继续使用,容易坏的弩机生产多一些,坏了及时更换”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秦军采用统一标准生产,实现了各个部件的互换,将磨损的武器重新组装,能最大的发挥其作用,自然事半功倍。而汉军是一个工匠造一把弩,所有部件都是由一个人完成的,手工‘操’作,‘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自身个‘性’,就造成了同样制式的武器却最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