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5、甘泉钳徒(1/3)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一般情况下,一个曾经长时间经历过极端贫困生活的人,在他以后的日子里,将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公孙弘也不例外。- *小说&在他生命中,漫长的贫困生活,带给他内心的创伤有多大,不敢妄言,但是,在他骨子里,除了对贫困刻骨铭心的恐惧外,对一个和自己‘女’儿同龄的穷小子有一种天然的排斥,隐藏在内心深处,不时浮现,让他极度矛盾。

甘泉钳徒

好日子总是短暂的,‘春’来‘春’去,视乎只是弹指之间。就在卫青尚且沉浸在初次爱恋的甜蜜中时,发生了一件事,让两个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不得不面对一个多月的分离。

那日,县府来人,要各家出按人头上缴‘精’粮若干石,送往甘泉宫工地‘交’付。当然,这不是额外的加税赋,只是今年的形式和往年不同,要送到数百里外的甘泉宫。

命令下来,郑家人便一片哗然。甘泉宫也名云阳宫,位于淳化城北约60里的甘泉山,自秦以来,就是历代帝王的离宫,也是中原王朝重要的祭祀场所,传说黄帝、炎帝曾在此祭天,而黄帝飞升成仙之处,也离此不远。

甘泉宫昔日的辉煌并不能阻止它今日的衰落,景帝朝时,匈奴军臣单于屡屡犯边,烽火一度抵达甘泉宫,旧日宫殿毁于战火者十之六七,甘泉离宫一度有被废弃的趋势,今日突然听到要重修,民众也是比较意外。

朝廷多年未曾有大规模的徭役,此次重修甘泉宫,也许也是一个信号。

汉朝经过文景两朝的休养生息,如今就连普通农家都米粮满仓,对郑家来说,这点粮食倒是小事儿,可要送到目的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时值酷暑,闷热难当,人就是在树荫底下不动,也是汗流浃背,一刻不得安宁。这个时候去送粮到甘泉宫,无异于服苦役。路途遥远,跋山涉水,倒在其次,就连函谷关内外道路崎岖难行也不算什么大事,主要问题是,在甘泉山的青山绿水之间,山峰险峻,山路陡峭不说,还狭窄湿滑,一不小心就会掉落山崖,一命呜呼。历年来,有不少民夫因此死在他乡,做了孤魂野鬼,此处徭役、送粮之艰险,也广为人所知。

这个差事也是多年才轮到一次,面对丢掉‘性’命的可能,郑家当然没人愿意去,可这是官府的命令,违抗了就要全家下狱。

郑家的几个男人推来推去,都不愿意去受这种折磨,最终还是郑‘妇’一锤定音:就让那个小狗杂种去,死在外面最好了,大家都落得清静。

就这样,十几岁的卫青就要被迫离家,随着运粮车队,远涉数百里。

洪家也要送粮,洪伯心放不下卫青,主动承担了这个差事。

洪伯深知此行对卫青的重要‘性’,也只有郑‘妇’这样的毒‘妇’才忍心让一个孩子走这么远,这么险的路去送粮,但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卫青第一次出远‘门’,见世面的机会。

卫青从小生活在侯府,后来来到郑家,生活的圈子很小,认识的人也不过身边几十人,洪伯担心长此以往,会使他和世事脱节,这次出‘门’虽然凶险但也算是有个好处,那就是卫青能因此受到历练。

农家几乎户户都有几头大牲口,用来犁地种田,代替人力。送粮最好不过就是牛车马车骡车,可是牲口又是农户最珍贵的财富,很少舍得让它们长途跋涉,所以送粮只能靠人力了。关中地区的秦人惯用独轮车,一人一车,可以在崎岖狭窄的道路上通行,随着秦灭六国,这种生产设备也随之被中原各国故地民众所采用。卫青他们这次送粮,用的就是这种车。

还好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人去,也算组成了一支队伍,浩浩‘荡’‘荡’就出发了。

众人在洪伯的指挥下,每日早早起‘床’赶路,待午时酷热难耐时,找‘阴’凉处歇息,傍晚暑气稍消再起,如此这般,也没受太大的罪,反倒是卫青第一次出远‘门’,一路上见到好多新鲜事物,兴奋不已。

洪伯知道这孩子在山里待久了,不知世事,有意锻炼他,卫青也很快适应,对买卖,住店,吃饭,问路之事逐渐熟悉起来,加上洪伯教他认路,辩向,此行也算是收获颇丰。

甘泉宫离长安不过几十里,是皇家避暑山庄,皇帝夏日的行宫,当年匈奴入侵,烽火直抵甘泉宫,沿途,卫青见到不少当年匈奴入侵的痕迹。残缺不全的断壁,败破的驿站,都留下了入侵者的印记。

此次修复工程,与其说是修复皇帝行宫,还不如说重建秦时的驰道,修建道路的工程量要远远大于修复宫殿。

沿途有无数的人在辛勤劳作,其中多是犯了罪的囚徒,只有小部分是服徭役者。

施汉不似秦,一直轻徭薄赋,所以囚犯一直是此类皇家禁苑建设的主力,由于体恤民力,所以工程进度一直缓慢。

囚徒中有一人,自见到卫青时就一直盯着他看,手下的活都停了,引得看管的军士一阵呵斥。

卫青也注意到这个情形,这个囚犯虽然也和他人一样蓬头垢面,却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气质,仿佛他不是服苦役而是修补自家屋顶,在看守的呵斥之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