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4、少女阿萌(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公孙弘得遇卫青,也算是有了能倾诉的人,遂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 *小说&两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就几个时辰过去了。二人索‘性’取出干粮,席地而坐,促膝长谈。

原来公孙弘自少年时即习武从文,自以为文武双全,自信满满,天天想有一日能出将入相;如今,他已年近六十,虽满腹经纶却不得不牧羊‘射’猎苟活于世,真是天不遂人愿啊。

大半生的潦倒让他万念俱灰,不敢再生求仕的念头,只求得三餐温饱。

艰难的生活,沉重的现实,已经将当年豪情万丈的他打倒在地,再重重碾过,无论身体还是心志都已经支离破碎。

卫青心中感慨不已,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命运之剑高悬头顶,也许有一天,他卫青也可能和眼前的这位老人一样,纵有冲天而起的志向,也不得不在现实的重压之下坠地。他不想自己有那么一天,更不想这个明显的‘胸’怀大才的老者也就此颓废下去。

“老朽已经这把年纪,这辈子也没什么指望了,读了一辈子书,反倒处处是人的笑柄,唉!实在是生不如死啊。”公孙弘的感慨有多少无奈,也有多少辛酸。

卫青一脸严肃,正‘色’道:“先生此言差矣!先生如此大才,不能高居庙堂之上而流落江湖,潦倒至此,实在是为君者的损失。孔子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难怪先生对世事如此失望。可是先生不见昔日百里奚九十举于市,终成秦侯霸业,姜子牙八十出仕,兴周四百年,大器晚成之人比比皆是,先生何必如此?”

公孙弘沉默不语,若有所思。他虽不敢自比姜尚、百里子但也确实不甘心就此碌碌一生。想到自己求学于胡毋生之艰难,不由得长叹一口气:“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孩子,你小小年纪,却在开导我这老人,你,就是我的仲由啊!”

卫青听出他把自己的落魄归结为无人赏识,以致明珠‘蒙’尘,所以以姜子牙、百里奚的典故安慰他,卫青的这番话起到了作用,他开始将这个孩子引为知己,引用了孔夫子的话,把卫青比作是可以追随他的仲由。

这说明他并没有死心,还是希望有一日能有所作为,只是暂时心灰意冷。

卫青赶紧趁热打铁:“《孟子》有云:“自暴者,不可与之有言;自弃者,不可与之有为也。先生如果自暴自弃,让我等后辈还怎么面对来日?我卫青生来就是奴隶,为求的一介平民的身份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尽白眼;先生生来就是自由人,怕是比卫青好很多吧,先生要如此自暴自弃,卫青还不如投江自尽算了,我这种身份还有什么将来?还有什么活路?”

这是当年李先生说给他的话,他多年来牢记在心。

沉‘吟’半日,公孙弘感慨万千:“唉,我公孙弘枉活了五十多岁,今天被你这个小孩子一语点醒,惭愧啊!我虚长你这么多年纪,却不敢做你的老师,这样吧,你有什么不懂的,我们一起探讨如何?”

卫青:“先生过谦了,先生在上,请受卫青一拜!以后您就是我师父!”

公孙弘一时老泪:“好,好,好,好孩子,起来吧!日后我会尽我所能,孩子,你一语点醒了,我也是我的师父啊。”

自此,二人在放羊行猎之际时常待在一起,洪伯早就和公孙弘相识,自然在这个时候承担起了两人的放牧任务。

公孙弘的授业恩师是齐地著名经学大师胡毋生.胡毋生景帝时被授予博士称号。晚年回乡闲居,而公孙弘彼时正在齐地讨生活,幸遇胡老先生,得以传授诸子百家经典。

胡毋生一生专治《公羊‘春’秋》,公孙弘自然也‘精’通公羊学派的思想‘精’髓。卫青的好学加上公孙弘的细心教授,数月下来,卫青大有收获。

除了《‘春’秋》,以前读书之时多有不解之处,公孙弘一一讲解,卫青很快融会贯通,师徒二人彼此惺惺相惜,相处更为融洽。

公孙弘颠沛流离,半生漂泊,也曾娶妻生子,之可惜发妻早逝,家中尚余老母、一子和一养‘女’。老母为后母,年已近七十,公孙弘‘侍’母至孝,待后母如亲母,老太太寡居多年,亏得儿子孝顺,一家四口相依为命,才得以粗茶淡饭安享晚年。

公孙弘的儿子名为公孙度,也已年过而立,娶乡间‘女’子为妻,以耕种为生,虽然也读过书,但没有大多收获,所以索‘性’作个安心农人,悠悠度日。公孙度婚后一切听从妻子的,所以不久就和父亲分家别居,另起炉灶了。

而这个养‘女’阿萌,也有一段悲惨的身世。十几年前,正是冬去‘春’荒时节,公孙弘在山中行猎,遇到一对夫‘妇’,正被饿了一个冬天的狼群围攻,他出手相救,岂料狼群势大,夫‘妇’二人重伤之下被狼群活活撕裂,只有襁褓中的‘女’孩,被垂死的父亲抛给了躲在树上试图营救他们的公孙弘,自此他就收养了这个劫后余生的孤儿,因为那时候正是‘春’天,万物萌发之际,故取名阿萌。

如今阿萌也已十四五岁了,成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公孙弘母子二人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