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以正合,以奇胜(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中行说苦苦劝谏,才说服伊稚斜分出三万人来护卫左右两翼,十万匈奴铁骑,分三路呈品字形向汉军压过来。复制本地址浏览%77%77%77%2e%73%68%75%68%61%68%61%2e%63%6f%6d

卫青本着练兵的初衷,却不经意间发展成了一场大战。匈奴将近十万人马,汉军也有八万多,汉匈开战以来除了当年的白登之战和胎死腹中的马邑之围,从未有这么大阵势的对战,汉军各个兴奋异常,从以前的畏敌避战不经意间就到了积极求战的状态,卫青嘴上不说,心里十分高兴。

上谷太守郝贤带领从守军‘精’选的三千骑兵来到营中,增援此次大战,郝贤麾下的都是饱战之士,如今已是第四次在卫青麾下作战了。三千人,人数不多,却聊胜于无,至少汉军军中已经传开了:“我们的增援到了。”

关于匈奴的情报源源不断送到卫青的案前,匈奴人几乎倾巢而出,正是予以大量杀伤的好机会,汉军成一字型排开在定襄、云中、雁‘门’一线,而匈奴主力正对的正是卫青所在的云中鹤雁‘门’之间位置。

这个地方是卫青‘精’心挑选的,他调集李广、李沮、赵信和苏建三部组成中军,共四万人,而公孙贺和公孙敖则继续留在了定襄和雁‘门’,两人各率两万军骑。对此,李广颇为不解。

李广道:“大将军,敌人十万众,直扑我中军而来,大将军非但不集中兵力对抗之,反而分散人马分成三路,这是何道理?”

卫青并不正面回答,反而问道:“李将军,你觉得我军和匈奴一对一对战,胜算几何?”

李广想了一下,说道:“我军骑‘射’、马上厮杀均不如匈奴,除非军中出类拔萃者,否则一对一之下,我军毫无胜算。”

卫青:“既然一对一毫无胜算,那我军八万对敌军十万可有胜算?”

李广不语。

卫青继续说道:“既然敌众我寡,要求胜,必然要出奇兵。《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李将军想必熟知吧。”

李广诺诺告退,出帐却摇头,喃喃自语:“看不懂啊,看不懂啊。”

匈奴‘逼’近,战马踏起的烟尘遮天蔽日,汉军早早就列阵完毕,严阵以待。正面战场上,匈奴以七万众对汉军三万,汉军两翼相隔要远一点,所以匈奴人的心理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而相反的,汉军难免胆寒。

由于离边城不远,所以卫青抛弃了以往的冲锋队形,以防守为第一要务。汉军军阵的第一部分是手持一人高大盾牌的步兵,其后战的是弩手,弩手又分两部分,首先是一排弩车,弩车有两轴三轮,超大的弩架在车上,需要三名士兵才能‘操’作,弩车上有望山,用以测距瞄准,提高了弩的命中率,所用的弩箭也不同于寻常的箭,要粗两倍,长三倍,由数量技师‘精’心打磨锻造的三棱箭镞闪着‘精’铁特有的寒光,一根根通过前排步兵的空隙对准敌人的方向。

弩车威力巨大,但制造工艺复杂,所以数量并不多,所以大部分士兵还是手持单兵弩。弩兵的旁边,也有手持盾牌的军士,这些盾牌比前排的要小很多,用以保护弩手,他们共同构成了汉军军阵的第二部分。

军阵的第三部分就是弓箭手,汉军中善‘射’的骑兵全部下马,手持强弓站在地下,而马匹则集中在战阵后方。

战阵的两侧,是穿了厚甲的骑兵,他们全部骑在马上,一旦敌人骑兵‘逼’近,他们将冲出去‘交’战,为军阵中央的弓弩手争取时间,让他们也上马。

所有的汉军都是原来的骑兵,不过是卫青根据他们的各自特点,重新布了阵。

卫青也重甲在身,手持御赐宝剑,高高举起,也不言语,从阵前策马奔驰而过,士兵们见到他们崇敬的大将军,一下子便有了底气,大将军从未有过败绩,此战也不例外。

士兵们低声‘交’谈着:“看,那是大将军,大将军与我们同在。”

跟着卫青,就能打胜仗,这是汉军心底里最朴素最坚定的想法,从卫青出现在阵前的那一刻起,汉军被彻底‘激’励起来了,所有的汉军士兵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情形,仿佛是马上就要立功受奖了。

卫青奔跑了一个来回,所到之处,汉军以热烈的呼唤回应着他,七万对四万的心理劣势一扫而空,就连原本不以为然的李广也被这种热情所感染,忍不住热血沸腾。

汉军背靠长城,列阵草原,让匈奴人大吃一惊,他们原本以为汉人可能会依凭城墙抵抗匈奴大军,这样的话匈奴人需要强攻城墙才能获胜,而汉人也能躲在城墙后面抵抗多些时日。意外归意外,匈奴人还是十分高兴汉军选择了野战,这等于是汉军主动放弃了既有的优势。

匈奴人士气也高涨,他们兴奋的喊着号子,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入城之后如何抢劫,伊稚斜拔刀一挥,大喊:“杀啊!长生天的子孙,草原上的狼群,杀啊!去取卫青的狗头回来。”

匈奴骑兵嗷嗷叫着,催马上前,速速越来越快。

转眼间,匈奴人已经清晰可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