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代郡陷落(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张骞归国,潜心绘制了一幅地图,将详细见闻一一说与皇帝,皇帝连连感慨天地之广大。-- *小说&后来是商人们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广袤的戈壁沙漠,来到位于西方的中东和欧洲,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张欧被免职后,接任御使大夫一职的是公孙弘,公孙弘从山野中的一介平民,最终位列三公,其经历亦可谓传奇。

御使大夫和丞相、太尉合称三公,汉武帝的舅舅武安侯田蚡曾任太尉一职,其后升任丞相,太尉的位置便一直空缺,所以虽有三公之说,但实际上只有丞相和御使大夫。当下任丞相的是平棘侯薛泽,薛泽是高祖功臣广平侯薛欧的孙子,笃信黄老之说,为人四平八稳,为政亦十分平庸,为皇帝所不喜,但其在朝中人缘又非常好,所以当丞相也有些日子了。皇帝疏远薛泽,公孙弘就自然成了实际上的首辅大臣,最为皇帝看重。

御使大夫的职责是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一旦为皇帝所倚重,在朝中发挥的作用将是巨大的。

汉武帝生‘性’刚强,朝中事务大多独断专行,但作为一代明君,他又深谙驭下之道,虽然好大喜功,但也重视直言敢谏之士,公孙弘就是‘摸’准了皇帝的这一特点,屡屡就时事发表不同意见。眼下汉庭修建茂陵,又经略西南,耗费颇多,再加上修筑朔方城,更是财政吃紧,于是公孙弘就屡屡上疏:“臣以为,以中原疲敝不堪为代价,供养西南,朔方无用之地,得不偿失,请陛下下诏废止。”

彼时首倡修筑朔方的主父偃已经被诛杀,皇帝边让另一位持支持态度的大臣朱买臣反驳公孙弘,朱买臣洋洋洒洒数千言,就设置朔方郡,筑城高墙坚城的意义向公孙弘提了十个问题。公孙弘长于行政,受宠是因为善于揣摩皇帝心思,对军事战略不甚了了,面对朱买臣的十个问题无言以对,不得已向皇帝请罪:“臣乃崤山以东的乡鄙之人,才疏学浅,不明白设置朔方的种种好处,请陛下降罪。”

皇帝哈哈大笑道:“御使大夫明知朕意,却能直言数谏,足见铮铮铁骨,为国尽忠之心,何罪之有啊?”

公孙弘见皇帝吃这一套,接着说道:“设置朔方所带来的便利臣已经知晓,但是西南夷、苍海之地却并无诸多好处,请陛下废止苍海建置,集中财力物力经营朔方。”

皇帝思虑再三,觉得公孙弘言之有理,遂同意其意见,放弃经营西南的一系列举措,只设南夷、夜郎两县和一个都尉,又令健为郡自行召集民夫士卒保障安全,完善地方建置,以便朝廷集中力量完成朔方郡城,同时,为了朔方城不至于孤悬塞外,太过单薄,又在云中和朔方之间设置了五原郡。

汉朝在北方边境上的动作引起了匈奴的注意,伊稚斜不知汉军虚实,命左大都尉率领骑兵一万人,突袭雁‘门’郡,左大都尉阿咀木率军直进,来到雁‘门’城下,无奈雁‘门’城防严密,阿咀木无机可乘,又担心屯驻朔方的汉军腹背夹击,只好洗劫了附近的一些村镇,杀死掳掠汉朝边民走共千余人。

伊稚斜希望此次行动能够‘激’怒汉朝皇帝,迫使汉庭出兵,匈奴正好可以逸待劳,伺机予以打击,可惜的是,汉朝皇帝沉住了气,丝毫不理会匈奴的举动,专心致志经营朔方。这个办法让匈奴很难受,汉军不出塞,匈奴人就需要猛攻汉朝城池,汉军凭借城墙,也会让匈奴人付出代价。

汉庭也并非无动于衷,不久,汉朝边城便普遍加强了防御,同时将一些远离大城的村镇进行了整体搬迁,并入郡城,汉朝就像是一只刺猬,缩成一团,虽不能给敌人以伤害,但却能让敌人无处下嘴。面对此情形,伊稚斜怒不可遏,召集各部落王,商议大规模征伐汉朝之事。

匈奴王帐之内,伊稚斜道:“汉人占我河套草原,驱逐白羊、娄烦两部,杀大匈奴铁骑数以万计,这口气本单于无论如何都咽不下,如今汉人竟然又在河套筑城,想要长期盘踞于此,本单于忍无可忍,立誓强攻汉朝,将这个不安分的汉朝皇帝打得服服帖帖再说。诸位都是我大匈奴的栋梁,都来说说自己的意见吧。”

中行说首先起身,一副‘阴’阳怪气的声调说道:“诸位王爷,诸位将军,大单于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我大匈奴对于汉朝,不是打不打得问题,而是要怎么打,怎么能把汉朝人打服的问题。”

经历了一场策划已久的政变,始作俑者中行说此时俨然已经成为伊稚斜身边的第一宠臣,匈奴的部落王和将军们虽然鄙视一个阉人,却害怕他身后的单于,自然对中行说礼敬有加。如今中行说的一番话让很多希望恢复和亲,等着汉人将粮食钱财送上‘门’来,而不愿意打仗的小部落王吧到嘴的话咽了下去。

深受伊稚斜信任的左大都尉阿咀木首先站起来道:“大单于英明,汉人就是需要狠狠的教训,我麾下的健儿们还等着要给帐篷里添几个汉人的‘妇’人呢,大匈奴的蓄群也需要人手,不打汉人,这些都从哪里来啊。”

休屠王也起身到:“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