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9、主父偃(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皇帝:“哈哈,你卫青府上养这么个闲人不在话下吧,怎么还要安置在公车署?”

卫青:“陛下,臣永远是臣子,天下之才应该尽归陛下驱使。-- *小说&”

皇帝:“好吧!开口千言,夸夸其谈,实则‘胸’无一策的儒生朕见得多了,这个主父偃日后再说吧。”

如此数次,皇帝对主父偃也了无兴趣。

主父偃被安置在了公车署,暂时衣食不愁,只好安心住下。当卫青第三次向皇帝举荐未果的时候,主父偃是在按捺不住了,他彻夜未眠,挑灯写下洋洋洒洒数千言,将早已想好的九条建议一一写下。

第二天一早,主父偃就等候在卫青入宫的路上。主父偃:“卫将军,小生将九策一一写在简上,还望将军能呈给陛下一阅,小生感‘激’不尽。”

卫青:“先生客气,卫青自当尽力。”

卫青在车里粗略的看了一下上疏,大吃一惊,主父偃果然非同凡响,简中所言九事,件件直指要害,除了针对内政的八条之外,还有关于讨伐匈奴的内容。文中,主父偃条分缕析,极力论证攻伐匈奴乃得不偿失之举,卫青知道,这对于皇帝来说是逆耳之言。

虽然作为一名军事将领,卫青希望能通过征战获得功名利禄,但能做出决策的人只有皇帝,皇帝应当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才能全面思考。

果然,卫青递上主父偃的奏疏,皇帝读之不能释手,朝奏,暮便召入见。

主父偃抓住了难得的机会,慷慨陈词,滔滔雄辩,所言九事,其中八条被定为律令,至于谏伐匈奴一事,皇帝也并未动怒。

主父偃当即被任命为郎中,成为皇帝左右近‘侍’。

长安,未央宫。

汉武帝在两年前改年号元光为元朔,朔者北方之地,可见皇帝发愿打垮匈奴之决心。

丞相薛泽上疏:“陛下,臣恭喜陛下,自改元以来,喜事接连不断,元朔元年,皇长子刘据生,同年车骑将军大败匈奴,斩首数千,这都是国家的喜事,臣叩请陛下大赦天下,与民同乐。

大赦制度古来有之,薛泽作为丞相,提出这样的意见不为过,但是皇帝却不以为然:“丞相给朕道喜,朕倒是觉得没什么可喜的,北方边境匈奴人虎视眈眈,南方闽越也是蠢蠢‘欲’动,大汉帝国危机四伏,如此之势态,何以大赦天下?”

薛泽:“这…”

皇帝:“大赦天下之事暂缓,朕倒是觉得有个人该赦免了,传诏,免除前骑将军公孙敖之罪,授骑司马职,在车骑将军卫青麾下听用。”

骑司马是低于校尉的基层军职,如此一来,虽然职务卑微,但公孙敖也有了一个靠军功重新翻身的机会。

公孙敖以戴罪之身暂居长安,公孙敖虽然做了多年的羽林骑郎,但是他为人侠义,乐善好施,所以没有任何积蓄,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被降罪削职为民之后,他寄居在卫府,卫青从未拿他当外人,公孙敖也不拘束。

霍去病自小就讨公孙敖喜欢,这些日子公孙敖赋闲在家,霍去病一旦不去宫中就缠着他切磋武艺。此时的霍去病已今非昔比,他在皇帝的‘精’心培养下已经成了不可多得的剑术高手,一旦用尽全力,就连公孙敖都难以招架。

公孙敖因皇帝的赦免而重回军中,卫青等好友十分高兴,苏建还做媒,将好友之‘女’许配公孙敖,卫青等几位好友有出资为他购置了宅邸,一切终于安顿下来了。

这些日子,公孙敖也没闲着,脑子里一直在思考着为什么,他对自己战败一事一直耿耿于怀,他认为不是自己指挥不当,只是匈奴实在太过强悍。霍去病一直笑他有勇无谋,他坚决不承认,直到苏建和张次公‘激’动万分的为他讲述了第二次出征的战斗经历。

苏建道:“以往我们作战,或者左右翼包抄,三面夹击,或者正面冲锋,但是这次不同,卫将军一楔形阵型,集中力量突破敌人,形成局部兵力优势,实在是高明啊。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此种战法实在绝妙。”

张次公道:“嗯,卫将军实在高明,楔形如同刀尖,一旦‘插’入敌人的阵中,便可撕开防线。”

霍去病也正好在,在一旁听得入‘迷’。

说着,苏、张二人还找来许多石块,充当汉军和匈奴,在桌上摆‘弄’着,详细讲解这场遭遇战的经过。

汉军以三角形的冲锋队形,‘插’入敌阵,减少了直接面对匈奴骑‘射’的面积,有效减少了伤亡,同时,各兵种之间的配合,让各式武器全都发挥了最大作用,尤其是沉重的盾牌,这种队形下,不用人人携带,它却在最前面阻挡了大部分平‘射’的箭枝。

长戟和长矛比起环首刀要重很多,是古老车战和步兵的有效武器,但到了骑兵时代,笨重的长戟长矛就再难有用武之地,反而成为骑兵们的累赘,但是此战之后,这些老式武器发挥了巨大的威力,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苏建:“长戟长矛被安排在了第二排,骑士躲在盾牌之后,双手执戟持矛,利用长度优势,很容易就能将匈奴刺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