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2、霍去病初论兵(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卫青话锋一转:“我汉军骑‘射’,确实不如匈奴,而且,培养一个能熟练开弓骑‘射’的骑兵绝非一日之功,但我汉军的弩箭可以弥补挽弓者的不足,弩箭对使用者的要求低,任何一名普通军士均可使用。- *小说&以上两点,战马和弓弩,虽算不上我汉军的优势,至少也能满足战场需要,我汉军骑兵的骑术,远远不能和马背上长大的匈奴人相比,近身格斗尚处下风,还有,弩虽然使用简单,但‘射’程和杀敌效率远远不及弓,这些都是问题所在。”

卫青的话让众人陷入沉思。卫青继续说道:“以上种种,虽然全是劣势,但并非不可扭转。我曾深入匈奴,知道北方草原的冬天苦寒难熬,匈奴缺少粟米喂马,过了一冬的牲畜元气大伤,如果我军选择‘春’天出兵,自然可以弥补马力的不足。”

皇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之上,瞬息万变,除了本身的实力,对战之时,更多的得失、优劣要靠将军的临场指挥,所以为将者须得知己知彼,这些所谓的优势和劣势才有意义。”

众人称诺。皇帝索‘性’召归降的赵信前来,还带上了老将韩安国和程不识,一起讨论对匈奴的这一战有何得失。跟随在皇帝身边,几乎形影不离的小小近卫霍去病也有幸参与。

赵信和麾下一干匈奴骑兵常驻北军霸上细柳营,皇帝有意‘交’待,所以南北军将领、校尉特别照顾,如今,赵信所部早已和汉军打成一片,赵信也熟知汉军的情况,要说知己知彼,没有人比赵信更符合这个要求。

皇帝道:“翕侯想必已经听说了,此次我汉军四路骑兵出击匈奴的消息。”

赵信道:“陛下,臣已经知道,卫将军‘荡’平龙城,大显我汉军神威。”

皇帝:“翕侯不必说这些面子上的空话,要对付匈奴,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这一仗,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匈奴人的实力翕侯比在座的谁都清楚,汉军的情况翕侯也是了解的,所以,召你来是为了给诸位将军、校尉分析一下当前情况,说说匈奴的事儿。还望翕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赵信急忙跪倒在地:“陛下之言,让赵信诚惶诚恐。赵信在匈奴收到迫害,家人被杀,部族陷落,惶惶如丧家之犬,幸得陛下不弃,留在帐下,臣今生只有肝脑涂地,才能报陛下大恩。”

赵信虽为胡人,却一早就仰慕中原汉文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甚至读过不少诗书,归降汉朝以来,更是处处注意学习,如今,举手投足之间,言谈举止已经和汉人的士大夫无异,所以这番话也说的‘挺’雅致、得体。

皇帝道:“朕能得赵将军,实乃上天眷顾之故,如今赵将军在我汉军中效力,自然应该同仇敌忾。赵将军能视我大汉如同故国,我大汉也绝不辜负将军。”

赵信:“谢陛下!”

接着,赵信将匈奴各部的情况娓娓道来,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就是卫青这样深入过匈奴腹地的人也都是前所未闻的。

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日常生活环境十分严苛,无论男‘女’老幼都要逐水草而不断迁徙,在行进时,或者整个部落统一进行,或者以几十至几百户为单位,这些团体都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有严格的规则,整齐统一的指令。

匈奴人的迁徙,就如同汉人的行军作战,对于他们来说,在草原上长途跋涉,只是生活中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汉军却难以做到,汉军就算是能熟练骑马奔驰,也无法适应长时间的草原生活,而游牧的生活方式更是造成了匈奴人居无定所、飘忽无踪。汉军就算是深入草原,也不一定能找到匈奴人。

听完这些,众人又是一阵沉默,而后,老将韩安国说话了:“正如翕侯所言,匈奴人游牧为生,如同飞鸟一般迁徙不定,我大汉就算是要消灭他们,也很难找到对手,与之一战;而且,我汉军远征千里之外,与匈奴争强斗胜,势必人马疲惫,敌人以逸待劳,那么我军将是十分危险的。所以,臣以为,对付匈奴人,还是要靠老办法,汉军历来善守,不善于与匈奴打对攻战,何不扬长避短,我汉军守住边境城池,等待匈奴人送上‘门’来?”

程不识站出来了:“韩将军此言差矣!汉军不是善守,而是不得不守。躲在城墙里面,看似占了便宜,实则是作茧自缚,被动挨打。匈奴人来去自如,用的又多是弓箭,汉军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杀伤,哪怕是一时半会占了上风,也仅仅只能是击溃敌人,而无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给予真正的打击。所以,防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汉军要真正给予敌人致命打击,还是要深入敌境,在草原大漠之上,和匈奴人展开对攻。”

“那为何擅长攻击的李广将军却惨败了,安营下寨的公孙贺将军无功而返呢?”一旁冷眼旁观的少年霍去病忍不住发声,惹得卫青一顿呵斥:“去病闭嘴,大人说话,谈的是军国大事,你一个小孩子不要‘插’话。”

皇帝哈哈一笑:“有道是有志不在年高,霍去病虽然年少,那也是朕的郎官,有什么高见,也可以说出来嘛。”

有了皇帝的支持,霍去病自然来劲了,初生牛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