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1、木秀于林(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薛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韩将军过谦了,年轻人,一时运气,取得小胜,难免会得意忘形,呵呵,长孺兄你就等着瞧吧!这下惹恼了匈奴,以后出来收拾残局的,还得是你们这些老将,有道是“昂藏老鹤虽饥,饮啄悠闲。- *小说&岂同‘鸡’鸭之蝇蝇竞食?”,我看长孺兄也不在乎这一时的风头,哈哈。”

这番话贬低了卫青又抬高了韩安国,马屁拍的是既雅又高,韩安国虽然面不改‘色’但心里还是很舒坦的。

满朝文武中,心中泛酸水的人还有不少,可是全都无可奈何,军功不是靠动动嘴皮子,舞文‘弄’墨就能轻易获得的,将军百战,血染战袍,九死一生,才有军功。

人群中,有不少军人世家子弟,此时,他们除了酸楚还有些许的不服气,他们祖辈从军,战场也将是他们中很多人最后归宿,可惜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封侯拜将,绝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李广,有着和他们相同的出身,原本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今,被一个横空出世的卫青遮住了所有的光芒。

李广的同族李息也在其中,作为李氏旁支,他的名气远远要小于李广。李息熟知兵法,行军作战一丝不苟,极具战略目光,为人不争不傲,和李广统兵方式大相径庭,李息之能,不在李广之下,只是他不善制造舆论,宣传自己。

李息亦曾受重用,参与马邑之谋,但计划落空,无功而返,此次出征,皇帝以盛名之下的李广、久经沙场的公孙贺搭配初次上阵的卫青、公孙敖,没有用他李息,他也颇有失落之感。

如今卫青凯旋归来,李息也为他高兴,同时,族兄李广吃了败仗,全军覆没,自身也身陷囹圄,生死不明,这对于李家来说,是莫大的打击。李息和卫青有过几次‘交’道,李息所领之军军容严整,颇有章法,卫青深知其才,对李息十分尊重。李息自然投桃报李。

待到凯旋之士入了城,皇帝在宫中赐宴,并下旨犒赏归营的三军将士,这才想起公孙贺、公孙敖两位。

公孙贺、公孙敖跪伏在皇帝面前,大气都不敢出,皇帝因为卫青的胜利,倒不是特别愤怒:“公孙敖,朕对你寄予厚望,谁知你却大意冒进,致使损兵折将,罪责难逃,‘交’由廷尉府处置。”

公孙敖:“臣领罪!”

皇帝:“公孙贺,你倒是好啊,朕给你的兵你一个不少的给朕又带了回来。”

公孙贺伏地不起:“陛下,臣徒劳无功,空耗粮草钱财,臣有罪,请陛下处罚。”

皇帝:“你公孙贺有过无功,没找到敌人决一死战,倒也不至于损兵折将,此次暂且饶了你,容你戴罪立功。”

公孙贺叩头如捣蒜:“谢陛下!谢陛下!”

待到公孙贺、公孙敖退下,皇帝颓然坐在榻上,心中又是悲愤涌起,一万七千名大汉健儿,还有汉军中颇受拥戴的李将军,无不牵动他的心。李广乃汉军传奇将领,从景帝时起便声名鹊起,深受军士爱戴,就连皇帝也在小时候听过许多关于李将军的故事。

一万七千,对于一个拥有百万军队的大国,听上去人数并不多,但只有皇帝才知道汉军的损失有多惨重,上林苑中的苑马,不过十万匹,能适应长途行军作战需要的也就寥寥五六万匹,此次汉军出四万骑,那可是大部分家底儿,就这些压箱底儿的本钱,还被消耗掉了近一半,这么能不叫皇帝痛心呢?

至于战果,首虏不过千人,和损失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是皇帝没有后悔,同时,他认为三个收获:一是震慑了匈奴,卫青的战绩,也许并不辉煌;但对匈奴人来说确实当头一‘棒’,极大的震撼了骄横的敌人,‘激’怒了匈奴上下,使他们急于复仇而来不及细细谋划;二来,卫青此举极大的鼓舞了大汉军民的士气,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

整体上来说,此次出征,汉军惨败,但就是卫青那微不足道的胜利,却影响深远。权衡再三,皇帝觉得这笔买卖还是划算的。

这时候,边关鸿鸰急使传来消息,骁骑将军李广已经从匈奴人的军营中逃脱,正在赴京途中,皇帝闻言大大松了口气。

李广也被‘交’到廷尉署发落。廷尉依照汉律、军法,以失军被俘之罪判处李广腰斩示众,以战败损兵折将之罪判处公孙敖枭首之刑。二人不禁绝望,心中悲愤不已,岂料皇帝早就有心,准许二人缴纳赎金,免去死罪。

李广虽然清正廉洁,没有多少财产,但李氏家族根深蒂固,再加上李广军中、朝中的一些故‘交’纷纷慷慨解囊,这些钱自然不在话下,卫青得知此事,也让家人悄悄送了百金过去。

公孙敖虽然从军也有多年,但不善理财,所以并没有多少积蓄,卫青替他叫了赎金,公孙贺坚持自己也要承担一份,卫青拗不过,只好依了他。

皇帝出了封卫青为关内侯,还赏赐了他千金,卫青将这笔钱拿出来,奖励给了作战勇猛的校尉和军士。

卫青的这种做法自然受到了众军士的拥护,一时间,卫将军之名响彻军中,士大夫们也在纷纷传诵卫青宅心仁厚,不贪钱财的美德。只有郑当时闻言大皱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