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2、上谷之祸(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皇帝在上林苑的苦心经营,也有了效果。-- *小说&汉军新军不求数量注重质量,在严苛的训练中还进行不断的淘汰,几年下来,真正能留下来的不过三五万人。那些边关老兵带来的战术经验在卫青等人的不断改进之下,日渐成型,新军分散到汉军各营中,是的汉军整体战力得到了空前加强。

边关不时传来匈奴入寇的消息,皇帝采纳了卫青的建议,不再将消息封锁,而是大张旗鼓的招摇过市。

屡屡战败,让汉朝的男人们脸上挂不住了,同胞罹难,难免悲痛,一种悲壮而又不屈服的思‘潮’在民间弥漫开来。卫青估计的没错,大汉男儿立志反抗匈奴入侵的情绪日益浓烈,不断积蓄,民间求战的**逐步加强,皇帝也在为全面打击匈奴而做准备。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朝廷开始对征收车船税,凡不是官吏、三老、戍边将士者,所有轺车一辆需纳税一百二十钱,商用车一辆纳税二百四十钱,船五丈以上,一条纳税一百二十钱。此举意在向充分享受了休养生息政策的商贾和贵族开刀,扩大国家财政来源。轺车即为马车,寻常人家很少有马匹,有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舍不得用来驾车乘坐,因此,轺车税主要针对商人和贵族。三老者,是乡一级掌管教化的有威望的乡绅,由相邻推举,不属于国家的官吏,但是作用巨大。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一直是这种官不下县的传统,实行乡绅自治制度。

果然,此令一出,国家财力大增。同年,大农令郑当时上书,言:“当下府库充足,国力强盛,宜兴修水利。函谷以东的大片‘肥’沃良田,出产丰富,若能从渭水开辟一条运河,下连到黄河,水路取直道,将会使得粮食运输方便很多。同时,运河经过的地方,一万多倾良田也能得到灌溉,成为高产水田,迁关中人口稠密处之民经营之,三年便可丰产。此举利国利民,望陛下恩准!”

武帝依言准奏。开‘春’,郑当时便率数万众日以继夜兴修漕渠,三年后,四百余里长的运河修成,关中产粮区的粮食很容易就运抵了京城,京城粮价大跌,长安府库积谷万石,腐不能食,无奈只好用大车运到渭水倾倒。

建元年间就开始实行的马政如今也大有成效,上林苑的御马苑中,经过改良的健壮战马就有数万匹之多,寻常马匹更是数不胜数,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这是无数汉人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实现的基础已经有了。

国家如此富足,外患却从未停止,就在同一年,匈奴铁骑数万南侵,攻占汉之上谷郡,杀郡守,掳走民众数千人,放火烧了城池。

卫青率建章健儿三千,星夜兼程,赶到上谷,留下的只有残垣断壁,所到之处满目疮痍,汉军将士无不咬牙切齿。

卫青下令收拢生者,救治伤者,掩埋死者,几天几夜才扑灭了大火,上谷原本繁华的城镇几乎成为废墟,民宅尽毁,尸横遍野。

陆续有四周郡县的吏民赶来帮忙,众人无不对匈奴的丧心病狂痛恨万分。卫青站在废墟前,久久不能言语,自古刀兵无眼,两军对战之时,为了战胜敌人,双方都会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如此大规模屠杀平民,实属罕见。

许久,卫青才回过神来,召集羽林健儿,卫青横刀立马,大声道:“我们的身后,是曾经的家园,我们的脚下是曾经鲜活的亲人,他们是都因为一个原因而被杀,那就是匈奴的贪‘欲’。匈奴人不事生产,却要坐享其成,他们非但劫掠财产,还要杀尽我汉人老弱,掳走我们‘女’人和青壮年,所过之处,尽要变为焦土,今天,他们可以烧了上谷,也许明天,就会烧到我们的家园。”

卫青的话吸引了很多前来帮忙的民众,越来越多的人聚拢过来,卫青有面朝他们,道:“保家卫国,是军人的责任,也是我大汉男儿的天职。今天,我们看到同胞受难。我们可以默不作声,匈奴人不会找上来,因为已经有我们的亲人替我们去死了,可是有一天,匈奴人杀到了你们的家园,你要站起来抗争,就已经迟了。我们的亲人需要我们拿起手中的刀剑,去反抗异族的入侵,保护你们的家人,保护自己的‘女’人。大汉的男儿们,随我从军吧,在汉军的旗帜下,去洗刷祖辈的耻辱,去保卫自己家园吧!”

应者如云。青壮年中有不少人立时就要应征入伍,抗击匈奴,保卫家乡不受蹂躏。他们牵出家中仅有的马匹、拿出农具改制兵器,自备干粮,跟随卫青入京。

来时的三千健儿,回去时已经扩大到了六七千人。他们都满怀对匈奴的仇恨,立志要以鲜血来复血仇。

匈奴血洗上谷,杀掠吏民,放火焚城,朝野震动。

未央宫,皇帝盛怒,拔剑劈向案几,案几一角立时断裂,皇帝道:“匈奴欺人太甚,今后公卿大臣再有敢提和亲者,如同此案。”

文武大臣鸦雀无声。

皇帝对朝臣的领头者丞相平棘侯薛泽道:“丞相为百官之首,你来说说,当下我们应该如何?”

薛泽战战兢兢:“陛下,臣以为匈奴猖獗额,不得不施以教训,但是眼下建章新军初成,未经实战,出兵之事还是从长计议为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