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1、公孙弘使匈奴(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这个使节的人选,就是公孙弘。- *小说&

皇帝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面见匈奴单于,如果卫青、公孙敖已经暴‘露’被抓,匈奴单于肯定会发难。

公孙弘出使匈奴,走的是传统商路,从上谷方向出关,穿过草原,直抵匈奴王庭。临行之时,皇帝是‘交’了底的,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探访已经出关数月而杳无音讯的太中大夫,建章宫监卫青的行踪,务必通过各种手段,一定要探听到卫青的消息。皇帝不厌其烦,多次强调卫青的重要‘性’。

公孙弘一筹莫展,卫青,他再熟悉不过,似乎是一夜之间,卫青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皇帝甚至‘私’下派他深入匈奴,肯定是有着极为重要的目的。卫青文武双全,如果汉匈之间有战事,那么他就是领兵打仗的不二人选。

和卫青之间的那一段渊源,公孙弘并不想让人知道。卫青前途远大,这不可否认,但正是因为这样,公孙弘才颇有顾虑。因为有先前的渊源,在常人眼里,意味着两人更容易结成联盟,任何一个君王都不会放心臣子之间结盟。卫青受到重用,意味着他公孙弘将被束之高阁。对于一个期盼了一生,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的老人来说,落魄之年结‘交’的忘年朋友远远没有自己的前程重要。在‘女’儿阿萌的婚事上,公孙弘并不后悔,当时的情形之下,他的选择没有错,眼下的局势来看,他的选择也是正确的。富贵之后的卫青,并不会甘心于娶一个牧羊老人的养‘女’,也许,嫁给卫青,才是一个悲剧。

他和卫青的关系,非但不能让人知道,他还应该阻止卫青飞黄腾达,这样,他公孙弘才有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

打定主意之后,公孙弘的匈奴之行如期进行。一路上他也不是没有打听卫青的消息,可事实确实是没有任何消息,倒是路上遇见了正在返回的公孙敖。

公孙敖对公孙弘出任汉使的事儿十分开心,作为故人,两人自然无话不谈。得知卫青因为曹璇之时,暂缓进入匈奴,公孙弘沉‘吟’半晌不语。

公孙敖因为没有到达匈奴王庭而颇感遗憾,遇到公孙弘执意要作为随从前往王庭,面见匈奴大单于。公孙弘也考虑到公孙敖对自己来说是可靠的人,当即同意带上他。

两人同乘一车,公孙敖将匈奴之行的收获详细说与公孙弘,并出示了沿途绘制的地图,对于匈奴骑兵带给他的震撼,公孙敖也一并绘声绘‘色’的描述出来。

公孙弘活了大半辈子,自负能文能武,自然很快明白了骑兵和步兵之间巨大的差距。一个主意在他脑子里形成了。

他马上动笔,给皇帝起草了一份奏折。其文曰:“太中大夫青,不以国事为重,沉‘迷’儿‘女’‘私’情,‘私’自在边关劫掠商旅,扰‘乱’行人,罔顾使命,至今无任何下落,臣继续探访之。公孙敖只身入敌境,绘得地形山川走势图,呈报陛下。”连同公孙敖的地图一起,送往长安。

皇帝阅吧眉头紧皱,卫青在边城的所作所为,皇帝略有耳闻,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皇帝深知此乃人之常情,作为身负军令的臣子,如此确实不妥,作为一个男人,如此行事却合情合理。如今公孙弘奏报此事,似乎有发难之意,皇帝略有不悦。

公孙弘浑然不觉,他深知卫青的能力,知道他就算是只身入了匈奴腹地,想必也能全身而退,因此他还想加把劲,让皇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这样朝中武将的权势将继续受到压制,而他们这些文人、儒生出入殿陛之间,庙堂之上的几率大大增加。

公孙弘记录沿途匈奴部落的情况,着墨强调匈奴战马的高大神骏,匈奴骑兵的剽悍勇武,描述匈奴牛羊成千万计的壮观场面,着意提醒皇帝,不要轻易开启战端。

待到面见匈奴军臣单于,公孙弘陈述了汉朝皇帝的善意,表达了汉朝愿意和平的意愿,并送上了厚礼。军臣单于懒得应付,草草打发公孙弘上路,公孙弘未能探到任何口风,闷闷不乐。

随行的公孙敖倒是感觉颇有收获,他注意到匈奴军队行进无队形,扎营无章法,甚至驻地周围都不设斥候,实在是目中无人,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汉匈之间军力对比的现状,一方面是占据绝对优势而有恃无恐的匈奴人,另一方面是处处挨打,被动防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汉军。公孙敖感慨:“实力如此,怨不得别人啊。”

离开匈奴王庭,公孙弘一行快马加鞭返回长安,不待休息,公孙弘便入宫面见皇帝复命。

公孙弘道:“启奏陛下,臣公孙弘出使匈奴归来,面君复命。”

皇帝:“公孙博士一路有何见闻?可曾探到卫青的消息?我大汉如果和匈奴开战,你可觉得有何优势有何劣势?”

公孙弘心中早有主意,拱手上前道:“臣惶恐,一直没有太中大夫的下落,倒是和卫大夫一起前往匈奴的郎官公孙敖与臣相遇,一起去了匈奴王庭。至于匈奴,臣认为,其地乃是蛮荒之地,岂能同我天朝上国相比?臣一路所见,匈奴人以畜牧为主,游牧而生,住的是牛羊皮‘毛’搭建成的帐篷,吃的是牛羊的‘肉’和‘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