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五十三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6.8K)(3/4)

作者:新手钓鱼人
远镜的筒身并不算很复杂。

除了主体之外。

关键的结构也就剩下了寻星镜、导星镜以及转仪钟,无外乎精度的问题而已。

有的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七八位,有的则只能精确到一两位,价格也因此天差地别。

其中转仪钟这东西主要是为了补偿地球自转,使望远镜始终对准同一片天区,从而达到稳定观测的效果。

现在转仪钟的动力主要靠马达带动,速度由天文钟或无线电振荡器来控制。

而早期的转仪钟,其动力则来自链条式的重锤或发条,旋转速度靠离心调速器来控制。

代表老苏人生巅峰的水运仪象台,便是利用的后者原理。

先前在设计望远镜布局的时候,徐云在水运仪象台的基础上对转仪钟进行了简单改造。

先是调整了力矩,又在筒身内部打了个环绕式的通道。

使其成为了一个附着型的装置。

随后徐云弯下身子,右手深入筒中开始摸索了起来。

几秒钟后。

他在筒壁大约30厘米的位置,摸到了三个凸起的小盘子。

徐云微微一扭,一个铁盘便被拆卸了下来。

接着他随意从地面上捡起一根狗尾巴草,将其顺着某个空隙插入其中。

同时调整扭矩,通过刻度精确的扩大到了二十倍速。

很快。

在内部发条的作用下,狗尾巴草跟着载台转动了起来。

“一二三”

徐云很认真的看了几分钟,心中暗自记着数。

几分钟后。

他的脸上扬起了一丝满意的神色。

这套转仪设备的精度非常完美,至少负担起这次的观测任务完全绰绰有余。

如此一来

只要让家里的那头驴多蓄几个转盘就行了。

接着他重新将铁盘装了回去,开始检测起了剩下的寻星镜和导星镜。

了解天文望远镜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由于天文望远镜主镜的视场一般都比较小。

所以要直接在主镜中寻找到观测目标,往往会非常困难因为在目标附近常常找不到任何可以参照对比的其他天体。

后世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迅速地搜寻到待观测的天体。

天文学家们便在主镜旁附设了一个低倍率、大视场的小型望远镜。

它就是寻星镜。

寻星镜一股都采用折射式的望远镜,它的光轴与主镜光轴平行。

口径一般在50~100mm左右,视场在30°~50°左右,放大率在7~20倍。

焦平面处装还有供定标用的分划板,可以用刻度尺来改造。

观测时。

只要先用寻星镜找到待观测的天体,将该天体调到寻星镜的视场中心。

由于光轴平行的缘故,天体便也会同步出现在主镜视场中了。

另外。

主镜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观测时。

为了及时纠正跟踪中的误差,观察者也会在主镜旁设置一个起监视作用的望远镜。

它就是导星镜。

导星镜的口径、焦距与放大倍数均要比寻星镜大,视场要比寻星镜小。

当观测目标偏离主镜中心时,导星镜中就能反映出这个情况,可以及时将它调回视场中心。

不过后世的奸商很多,有些普及型天文望远镜只有寻星镜与导星镜之中的一个,极大的影响了初学者的观测体验。

视线在回归现实。

只见徐云来到寻星镜头部,通过随身携带的智齿测量了两个镜面的光轴。

“17.4厘米。”

接着又来到尾部,继续进行测算。

“也是17.4厘米。”

然后是导星镜。

“头部12.1厘米。”

“尾部同样是12.1厘米。”

“完全一致,平行。”

检验完毕后。

徐云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朝着齐格飞竖起了一根大拇指:

“齐师傅,筒身没问题,不知镜面现在什么情况了?”

眼见筒身通过了徐云的检测,齐格飞肩膀微微一松,回道:

“镜面目前还在磨制中,毕竟不像筒身,镜面乃是由小老一人完成。

因此要相对慢点,以眼下的进度来看,恐怕还要一周左右”

徐云沉默片刻,计算了一下大致的时间,道:

“齐师傅,你莫要紧张,千万不要为了追求时间而忽略质量。

一周不够就十天,十天再不够就两周,两周不够就一个月。

老爷那儿对工期要求不高,一切以精度论,慢工出细活嘛。”

随后他又想到了什么,看了眼一旁眼巴巴盯着自己的小李,又问道:

“对了,齐师傅,不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