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3、太皇太后(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卫青虽然被委以重任,但实际上是初次掌军,大到大军行军扎营、军马粮草补给,小到军中郎中,兽医之事,卫青都一一亲力亲为,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汉军的运行情况。- *小说&越是了解这些,卫青担忧越是加剧,因为汉军自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在中原地区作战,所有的制度和惯例都是依据这个前提条件而形成的,但是,当下皇帝的目的,是要建立一支能和匈奴对抗的全新骑兵,是需要深入到匈奴腹地,在草原大漠和匈奴骑兵硬碰硬的大汉铁骑,那么,旧日的一些制度和惯例,是不是能适应新的地形和新的作战方式的需要呢?

这不是皇帝所考虑的问题,他只需要给卫青提出要求和增加人手,而卫青也毫无头绪。卫青麾下的部队已经有三千人了,而和他们对战的,则是新近入选建章营的五千人马,这些人经过一段时间,也将归卫青指挥。眼下,卫青是‘侍’中,建章宫监,秩比千石,就连公孙敖、义纵等人也被擢为郎官。

眼下这三千人,每日所需给养辎重已经不少了,一旦行动,光后勤部队就浩浩‘荡’‘荡’一长溜,卫青一筹莫展:“唉!如此看来,这来日大军行动,还不知该如何累赘啊。”但是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给养辎重,军队是没办法打仗的。

上林苑方圆千里,不带辎重,骑兵简装全速前进,眼下这种骑术水平一日可行二百到三百里,三,四日内到达任何地点,卫青果断下令抛弃了行动缓慢的粮车和携带重弩的武钢车,军士也不带厚重行军帐篷而只携带一条毯子,果然队伍看上去紧凑了很多。

公孙敖凑上来道:“将军,看上去倒是还行,但是我就不明白了,不带粮食锅灶,柴火之类的东西,我们行军路上吃什么啊。”

卫青买了个关子,笑道:“不急,过两日你就知道了。”

不几日,军中果然来了新人,卫青一一为众人引见,原来来者正是卫青的结义兄弟荀彘和郭昌二人。两人到平阳后才知道卫青去了京城,正好平阳侯曹寿病重,要回京城养病,所以二人充作随从,一同来了京城。平阳侯派来给公主送信的人,将这个消息也告知了卫青,所以他才‘胸’有成竹。

卫青孤身一人,在京城也无居所,所以二人也很快入了伍,接受最基本的军事训练,同时,将制作锅盔之法教给众人。其实这锅盔在关中一带常见,大部分农家弟子都会做,但荀彘和郭昌的方法做出来的与寻常人家的锅盔略有不同,形制规整,其中加了大量牛羊的油脂,还‘混’合和有盐。这种锅盔便于携带,还能保存一个月之久,同时这个味道,还很不错。

自此之后,建章军就以此为行军军粮。摆脱辎重的束缚之后,行军速度果然大幅提高,经过几天适应,汉军一人配双马,日行三、四百里不在话下,夜晚‘露’宿野外,裹着一条毯子,基本上也能对付得过去。

晚上卫青巡视营地,篝火之下,疲惫不堪的骑士席地而卧,早已不成样子。卫青有些忧虑,对义纵、公孙敖道:“如此行军,速度倒是还行,可惜人马消耗太大,到了地方,如此疲惫,怕是也无法作战了。”

公孙敖:“确实如此,弟兄都不太习惯骑马跑这么多路,我们几个还好,大部分人屁股都被颠肿了,人也很疲惫。”

义纵:“是啊!如此样子,要是到了战场,真没什么战斗力了。所以大家都有怨言,卫将军如此又是何苦啊?其实汉军的优势就在于占据长城和边境城池,以逸待劳,打击匈奴,到了塞外,草原大漠,那就是匈奴的天下了。”

卫青摇头:“义兄此言差矣,被动挨打,不是解决匈奴的最终办法,只有深入其腹地,才能给予他们致命一击,这是皇帝的意思,也是我们之所以如此高强度训练的原因。训练,就是要累积千日之功,只求有朝一日,生死相关的一瞬间有胜利的机会,有活命的希望。训练不苦,一旦上了战场,就该哭了。”

卫青思索良久,和公孙贺、张次公、公孙敖、义纵、荀彘、郭昌等人商议也没有头绪,索‘性’躺下休息起来。如今,非但是行军不尽如人意,如何布阵,如何攻防,如何面对面厮杀,都是问题。汉军在马上的战术经验几乎为零,剑术也要,弓弩也好,到了马背上就不是那回事了。

忽然,他想起洪伯的话来,洪伯说想要只虎崽子就要自己到虎‘穴’中去捉,看来想要和匈奴人打仗,不自己去一趟匈奴是不行的。

身处上林苑的卫青依然在牵挂这深宫中的姐姐子夫,子夫有孕在身,为皇后和馆陶大长公主所不容,经过皇帝的一番斡旋,大长公主这里的压力缓解了不少,可是皇后,是断然不会放过卫子夫的。

随着卫子夫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皇后阿娇如坐针毡,一旦卫子夫诞下皇嗣,她这个数年独承雨‘露’却无‘花’无果的皇后就尴尬万分了,虽然眼下皇帝还得依靠馆陶公主才能在皇位上坐稳,但来日方长,皇后也不得不考虑将来。

皇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折腾,这一次她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彻底除掉卫子夫,还要让刘彻从此服服帖帖。在皇后的安排下,刘彻每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