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6、大将军威武(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皇帝的钦差来了,正是丞相公孙弘。--皇帝派出首辅大臣,足见郑重其事。

除了必要的警戒,卫青大军全军下马,恭迎圣旨。

卫青单膝跪地,大声道:“臣等甲胄在身,不能行叩拜之礼。”

公孙弘也不言语,笑眯眯的取出圣旨,高声宣读。

一片寂静之后,汉军中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呼喊,响彻云霄,卫青的身边,公孙敖、公孙贺、苏建等人都忍不住热泪夺眶而出。公孙弘小心地捧过大将军印,‘交’到卫青手上。

军中有人高呼:“大将军威武,大将军威武!”一呼百应,越来越多的人举起手中的刀剑,全军整齐划一,雄壮有力的口号震得脚下的地面微微颤抖,公孙弘也忍不住思绪万千,卫青和他颇有渊源,同样出自最贫寒的社会底层,一个苦命的孩子,靠着自身的努力,有了今日的成就,虽是公孙弘这等惯于玩‘弄’‘阴’谋权术者也由衷高兴。就眼下而言,大将军将是对丞相权势限制最大的人,名义上首辅大臣,在统领全军的大将军面前还是会矮上三分,这对热衷于权力的公孙弘来说,是极为难受的。

公孙弘历经人生的种种苦难,贫困潦倒大半生,尝尽世间的人情冷暖,此刻,他心中五味杂陈,这个年轻人不但和他大有渊源,而且骨子里和他是同样的人。正如他自负有经天纬地之才,年满一个甲子尚不自暴自弃一样,卫青践行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

对于钦差,卫青自然不敢怠慢,立刻就地扎营,设宴款待,公孙弘也不客气,与众将开怀畅饮,把酒言欢。鲜美的野味被端到面前,公孙弘潦倒之时就靠猎‘射’为生,自然熟悉不过,忍不住大快朵颐。

汉军救出的被掳汉人中,有些是乐工歌者,自愿前来献唱,丝竹之声响起,众将且歌且舞,直至深夜。

翌日,卫青上疏,着公孙弘带回朝中,奏疏有所请:为历练汉军,大军暂不班师回朝,驻扎边城,训练演习,以提高整体战斗力。同时奏疏还对皇帝的封赏进行谢恩,其言辞谦恭恳切,皇帝阅之甚慰。

皇帝准卫青所奏,大军入驻朔方、五原两郡,两处都是汉匈‘交’战的前线,面临茫茫大草原,适合汉军进行有效的训练,同时适合大规模的开战实战演习。

不远的北方,伊稚斜咬牙切齿,准备着对汉人的报复行动,无数次,匈奴的将军们嚷嚷着要带兵南下复仇,都被中行说制止了。

中行说对伊稚斜单于道:“‘春’旱,马匹缺食乏力,此时进攻汉朝,无异于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大单于要约束将军们,切莫意气用事。”

伊稚斜遂严令:“擅自出战者,杀无赦!”

转眼旬月已过,汉军训练日渐形成成例,每日有序开展,而匈奴人也极为安静,除了小股敌人劫掠以外,不见大的动静,卫青遂率众将班师回朝。

出征之时,卫青不过是车骑将军,归来之时,已经是统领全军,节制所有将领的大将军,尽管卫青刻意低调,却也少不了沿途重镇的地方官吏迎来送往。卫青此时是真正的位极人臣,尊荣无以复加,各地官吏无不卑身奉承,刻意巴结,卫青不谙此道,甚为头疼,遂命全军避开城池,加速前进,夜晚也不进城,而是选择荒野宿营。

快接近长安的时候,皇帝钦赐的大将军依仗被送到营中,皇帝似乎知道卫青低调谦和,早有一道谕令,命其大张旗鼓,全副依仗凯旋进京。

大将军依仗比不上诸侯王和公主等皇亲,却也是人臣中最为华贵威严的,依仗队所到之处,百姓无不倾城而出,夹道欢迎。除了依仗,吸引民众目光的还有数十辆囚车,关押的都是匈奴部落首领,这些昔日烧杀抢掠,视汉人为牛羊牲畜的匈奴贵族,做梦也不曾料到会成为阶下囚,所以无不垂头丧气。民众从所挂的牌子上知晓他们的身份,纷纷叫好,有年轻气盛者甚至用土块烂菜击打俘虏。

此刻,民众心目中的大将军卫青不亚于天神。是匈奴的咄咄‘逼’人将汉人团结在一起,民心空前凝聚,烽火甘泉的故事过去不久,汉人无人不怕有一天匈奴的铁蹄就会踏到家‘门’口。数十年来,汉帝国对匈奴只能望而兴叹,泱泱数千万众的大国,对来自草原的游牧者束手无策,直到卫青的出现。

民众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卫青在马上谦和地拱手示意,塞北的风沙将他的脸庞雕琢的更加犀利,先前的俊美已经被一种坚毅和威严所代替,充满了阳刚之美。

大军押着囚车,从长安北‘门’入城,数万骑兵缓缓前行,回到了长安近郊的霸上细柳营和南军大营,校尉们还不能回家,刚刚经历过浴血厮杀的骑士们,回到后方还需要约束,卫青也不能回家看看妻儿,他还要进宫面圣。

宽阔的大道被清扫得一尘不染,身着红‘色’战衣,大红斗篷的,头‘插’雉翎的羽林期‘门’分立两侧,民众挤满路边的台阶。卫青全副甲胄,身配御赐宝剑,在民众的欢呼声中走向未央宫。

未央宫外城,城‘门’‘洞’开,皇帝的贴身宦官,也是宫中宦官之首,曾经‘侍’奉过汉文帝的老太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