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7、十万旌旗(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历时两年,朔方城终于初具规模,迁徙过去的十万民众也安定了下来,苏建回朝复命。-- *小说&

苏建是和匈奴真刀真枪拼杀过的人,深知城防的重要‘性’,所以朔方城的建设一律是按照最高标准进行的,用料做工都要求苛刻,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朔方,一点点从北方崛起。

汉庭使者来往于长安和朔方之间,无论何人,北方归来之后对朔方都是大加赞赏,皇帝大喜,任命苏建为卫尉,掌管北军和宫廷宿卫,可谓信任有加。

眼下汉朝诸事顺利,国内连年风调雨顺,北方连连打败匈奴,夺得河套又置朔方、五原两郡,对匈奴的强弱态势不经意间已经发生逆转,皇帝为此心情大好,他认为汉帝国之所以有今日的强盛离不开众多有识有才之士,因此,皇帝继续下诏求天下贤良,公孙弘揣度皇帝心意,专‘门’开辟了丞相府府东‘门’,作为招揽人才的场所,迎接天下贤能之士共同探讨国家大事,上朝之时,公孙弘再将其中切实可行,对国家有益的见解奏报皇帝。至此,公孙弘礼贤下士之名也与日俱增,皇帝之宠信日盛。

一日,公孙弘上疏请皇帝严禁民间百姓拥有弓弩箭支,其言曰:“臣以为,十贼持弓弩,则上百官差吏员不敢近身,足见其威力,为利地方治安,请陛下下诏,严禁民间、百姓持有、携带弓箭。”

此言一出,百官哗然,鉴于公孙弘深受宠信且为百官之首,众人虽有不同看法,却不敢轻易言明,卫青思虑再三,以为此举将动摇汉人尚武之根本,不能不站出来直言,正待出列与公孙弘争辩,‘侍’中吾丘寿王已经抢先一步。

吾丘寿王:“陛下,臣闻古人制五兵,其意不在让人互相攻杀,而是希望能用于制止暴力,讨伐不义,秦一统天下之后,尽收六国兵甲武器,销毁浇筑‘成’人形,希望以此消灭六国的反抗,可是后来天下百姓以农具、棍‘棒’为兵器,对抗官府,违法‘乱’律者日益增多,盗贼防不甚防,终于引发打‘乱’而秦失天下,因此,臣以为,圣王应行教化之事,禁令和防范是靠不住的。”

公孙弘:“大胆吾丘寿王,陛下乃千古圣君,岂能容你和先秦暴君嬴政相提并论?”

这顶帽子扣得够大的,不是公孙弘一贯假装的翩翩君子的风格,可见公孙弘恼羞成怒了。

皇帝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丞相可言,百官亦可言无不尽。”

卫青道:“陛下,《礼记》有言: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生子,以‘射’天地四方来昭示一个男人的事业所在。大‘射’之礼,上至天子下到黎民庶人,无不遵守,此乃上古便传下来的规矩,也是我华夏民族勇敢尚武的源泉,禁弓弩影响甚远,臣以为不可为也。”

吾丘寿王继续道:“陛下,丞相言,禁止庶民持有弓弩的理由是防止作‘奸’犯科之人以此攻杀劫掠,这些行为本就是死罪,然而死也不能让恶行禁绝,可见大‘奸’大恶之徒并不会因重刑而退避,如果禁绝民间持有弓弩,反而使坏人有机可乘,坏人不会因律令而放弃作恶,守法百姓会因为害怕触犯律法而弃用弓弩,如此一来,寻常百姓便失去了自救的手段,反而助长了坏人的气焰,得不偿失,还望陛下三思。”

皇帝道:“丞相有何看法。”

公孙弘语结词穷:“这…”

公孙弘出身微贱,中年之后便靠着猎‘射’放牧为生,明知弓弩非但是防身之利器谋生之手段,可是一旦自己有了话语权,便建议禁绝,以取悦皇帝,实在非君子也。汲黯嫉恶如仇,经常当场顶撞他,时常毫不留情地揭开他伪善的面具,公孙弘甚为头疼,遂和‘门’客商量,给汲黯挖了个陷阱。

公孙弘上疏:“右内史界部中多有宗室贵戚显贵大臣,难以治理,非德高望重之重臣不能胜任,臣以为当今朝廷,只有汲黯担当此任最为合适,望陛下恩准!”

皇帝准其所奏。公孙弘深知贵戚皇亲和朝中重臣世家的威力,他盘算着,以汲黯的耿直,很快就会得罪一大批人,到时候大家一起对付汲黯,他还有活路吗?就算他汲黯有皇帝庇护,可右内史掌管京师枢纽,算是地方官吏,这样一来汲黯也就不能时常在皇帝身边处处针对他公孙弘了,暂时调开了眼中钉,公孙弘大松一口气。

元朔五年,匈奴熬过了艰难的冬天,又经历了‘春’荒大旱,损失了不少牛羊,好不容易熬到草盛马‘肥’,便又迫不及待地向汉朝发动进攻。这一次充当急先锋的是右贤王。右贤王在河南之战时表现不佳,自知惹得伊稚斜单于不满,此次主动请缨,率先率部南侵。

右贤王将进攻的目标放在了朔方,匈奴骑兵数次侵扰,兵锋直抵朔方城下,屯田的汉朝边民不得不一次次抛下农活,入城备战。新置的朔方五原两郡可是汉朝的心头‘肉’,不容有任何闪失,汉武帝召集卫青等重臣商议,一致决定出兵应敌。汉朝对匈奴的第四场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在汉武帝的构想中,这一场战役将是空前的,需要动员大汉帝国的所有力量,数以十万计的骑兵同时奔赴塞北,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虽然先前有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