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1、攻占高阙(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这个时候,骆驼的优势便显现出来了。-- *小说&在草原戈壁里,骆驼的速度是不快,可一旦到了沙漠,他们便将战马甩在身后,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负重要远远多于战马。一天下来,骆驼丝毫不受缺水影响,反而,它们背上的水囊成为人马的救命物。

还好,沙漠和戈壁之间不时有绿洲出现,水源和军马的食草都能得到补给,所以大军才得以继续前行。可惜的是,如此行军苦了斥候,他们四面出动,不断探路还要担负警戒任务,戈壁和沙漠中都有不少暗坑,一不小心就陷进去无法脱身,就这样,许多优秀的骑兵葬身在茫茫黄沙之中。

许多斥候都是卫青亲自训练出来的,卫青将自己少年时代野外生存获得的经验加以改进,便成为汉军侦察兵的一项必修课程。那些从实际中得来的经验非常简单实用,在茫茫的草原戈壁,汉军侦骑白天可以根据日光、树木、青草判断方向,晚上则主要依靠星空。

从云中到高阙,这条道路对于汉人来说是首次踏足,许多来往于汉匈之间的老练商人也对此望而却步,一切都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卫青吩咐随行校尉详细绘制了地图,尤其是对绿洲和水源进行了特别标注。赵信此次也作为卫青的部属随军出征,身为匈奴人的他也不熟悉此处的地形,但是他懂得大漠戈壁行军的要点,大军因此避免了很多麻烦。

卫青以自己吩咐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保持着军队前进的正确方向,路上遇到零散的匈奴牧民,汉军前队便一拥而上,一通‘乱’箭,牛羊和牧人一个都无法逃脱。虽说只是平民,但也有暴‘露’大军行踪的危险,因此卫青也不敢有‘妇’人之仁,默许了这种行为。

“匈奴军民不分,战时为兵闲时为民,说不定这些人都到我大汉边境烧杀抢掠过,将军不必日次自责。”苏建看出来卫青心有不忍,如此安慰。

经过一天艰苦的行军,赵信和他麾下的匈奴亲兵总是能找到水草丰美的宿营地,让骑士和坐骑都能得到休整。大军行进速度很快,寻常汉军一日急行军也不过六七十里,因为车辆和民夫会拖慢行军队伍,如今的汉军,虽然身处如此极端的环境,却依然能保证日行两百多里。

卫青的判断没错,此处果然是右贤王和匈奴单于本部势力的空白区,连日来大军行进都没有遇到阻力。数日之后,便能见天地‘交’接之处有‘阴’山的影子,连绵起伏的‘阴’山山脉在这里有一个大缺口,这是黄河河套几字型大弯的顶部,是北岸最为重要的咽喉要道,守住这道口子,便可以阻断右贤王和河朔的联系。

当夜,汉军夜宿在离匈奴不远处的草原上,这里有一处山坳,足以隐藏三万大军。全军饱餐之后,卫青翻看地上的石块,对苏建和张次公道:“石块上有凝结而成的水滴,看来明天是个大晴天,我军趁着太阳升起的时候自东向西发起进攻,朝阳可以干扰敌人的视线。”

苏建早已习惯了卫青各种看似不可思议其实却很有道理的绝技,张次公不信:“眼下天‘色’‘阴’沉,明日怎么可能是晴天呢?将军为何这么确定?”

卫青莞尔:“那就等着明天瞧瞧吧。”

卫青严令大军不得随意走动不得喧哗,严防匈奴侦骑。匈奴人不是不知道此处的重要‘性’,也在这里有驻扎了不少人,但是,匈奴人万万没有想到,汉人能穿越大漠戈壁,突然就出现在这里。

果然,清晨,碧空万里无云,朝阳从东方升起,汉军进攻的号角吹响,匈奴人懵了,他们不知所措,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向东方张望,汉军披着朝阳,鲜亮的甲胄,大红的斗篷,如同天神下凡一般。马蹄整齐的落在草原上,砸起阵阵尘土,其声如战鼓齐鸣,气势如虹。

汉军还是三角形的冲锋队形,经过了上一战,大部分汉军骑士对这种阵法赞不绝口,战场上,生死就是一瞬间的事儿,和战友们紧挨在一起,能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这种阵型要求各兵种配合,将各种武器装备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而最大程度上弥补了其弱点。对士兵来说,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伤亡大大减少了,能保命,还能大胜仗,这对士兵们是一个多大的鼓舞啊!

就在匈奴人反应过来,纷纷要拿起兵器的时候,汉军骑兵已经冲到了眼前,一杆杆长矛、长戟直刺过来,一把把环首刀上下翻飞,一颗颗敌人的脑袋滚落在地,鲜血染红了汉军将士的甲胄,染红了亢奋的战马。弓箭是易耗品,还要应付随后遇到的劲敌,汉军骑士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

很快,小股集中的匈奴人被消灭殆尽,大部分匈奴骑兵和牧民开始四处逃散,汉军也无法维持队形,卫青只好下令各自为战。身旁的旗手挥舞着令旗,将将令传达到全军。

匈奴人早已习惯了打不过就跑的思维,仗着马快,很快没了影子,汉军无一伤亡,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高阙这一处咽喉要道。

逃走的匈奴大部分向南而去,小部分越过‘阴’山,逃往右贤王领地。匈奴人撇下了无法骑马的老弱病残和漫山遍野的牛羊,还有无数箭枝,当然汉军也不会客气,尽收囊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