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7、卷土重来(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左大都尉阿咀木带领的大军赶到汉匈边境,连卫青的影子都没有见到,他深知伊稚斜的意思,并不急于撤军,而是在离边境三十里的地方扎营,不久,左谷蠡王的命令传来,要求阿咀木全力进攻汉朝边城。-- *小说&

阿咀木得令便率军开始攻击汉朝边境城镇,此时卫青已经回师,边城无力进行反击,只好被动挨打。好在此时的匈奴似乎另有所图,没有全力进攻,一时半会汉军还能坚持。

卫青再次大获全胜,斩首数千的消息递送到汉庭,大汉朝野再次震动,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无不又惊又喜。

出征的将士们砍下了匈奴的头颅,如今全堆在长安城外的演武场,数千颗血淋淋脑袋十分渗人但也无比震撼。砍下敌人脑袋,是一种残忍的行为,但也是有效记录战功,论功行赏的有效办法,敌人头颅做成的京观既可以向民众展示武力,炫耀战功,也可以震慑敌人。

所谓京观者,是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不那么文明的‘交’战惯例是: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或广场,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

汉军用匈奴的头颅筑成京观,足以让长安城中的老爷们成群结队前去观看。

这场畅快淋漓的胜利彻底打消了朝中诸人对皇帝用人的不信任,也让卫青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认可。

卫青随军带回来的数千民众被安置在了边城,但是这个消息早已传遍了帝国的各处,从来汉人也好秦人也罢,一旦被匈奴掳走,就是终身为奴,永不得逃脱,如今,这些汉人得救回归故里,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国家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国家保护自己的国民,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放弃,愿意为拯救国民而努力,这个国家才是值得热爱的。

皇帝是最高兴的人,卫青回京便立刻在宣室召见。卫青详细讲述了作战过程,皇帝听得过瘾,不顾皇帝威仪,拍着大‘腿’大喊:“好,好,打得好!”

倒是一旁的霍去病听出了‘门’道,他说:“舅舅此战好像不同于惯例啊?以前的将军作战总是正面冲锋为主,辅以左右包抄,这样一来能将敌人围住,三面夹击,而自己的两翼不会受到攻击,如今舅舅一楔形阵对敌,一旦敌人合围,舅舅如何是好。”

皇帝闻言笑道:“小小霍去病,目光如此独到,好啊,且看你卫将军如何解答。”

卫青:“启奏陛下,霍去病所问正是此次作战的关键之处,我军三万,敌军人数不下五万,所以我军围困敌人几乎不可能,此为其一,其二,我军骑‘射’无论力度还是‘射’程,均无法和匈奴相比,一旦冲锋开始,将处在劣势,臣和众校尉在上林苑演练多时,三角楔形之阵,可以通过盾牌枪、戟、环首刀配合,有效减少和敌人的正面接触,集中突破一点,便可撕开敌人阵角。”

霍去病:“舅舅所言有理,但是敌众我寡,如果敌人从三面合围,我军岂不是陷入绝境。”

卫青:“非也,以往骑兵作战,一旦两军对撞厮杀在一起,便是‘混’‘乱’的白刃战,再无阵型可言,人多者自然可以凭借人数优势占据上风,但是如果能保持阵型不散,便能在局部形成对敌人的人数优势,就算是被包围了亦可轻松突围而出,还可以大量杀伤敌人。”

霍去病:“舅舅因时制宜,打破成规,去病拜服。”

皇帝:“哈哈哈,去病出生牛犊,难得你如此谦虚了一回。卫青,朕要好好封赏你和将士们。”

卫青:“陛下且慢!容臣进一言,封赏之事先缓一缓。”

皇帝:“明赏罚才能聚军心,卫青何出此言。”

卫青:“陛下,此战虽然我汉军获胜,但匈奴并未大伤元气,相反的,数万大军集结,在我边境枕戈待旦,随时都可能发起进攻,陛下不如现将此次功劳记下,待臣再次迎敌回来再赏不迟。”

众校尉帮腔:“臣等心意,皆如卫将军所言。”

皇帝:“好啊,难得你们如此有信心再次击败匈奴,朕,就成全你们。其实在你们回军的路上,朕就已经接到了边境军报,匈奴果然再次袭来,所以你们只能稍作休整,便要再次奔赴前线。辛苦你们了。”

众将:“诺!”

就在大汉朝野都因为再次大破匈奴而松了口气的时候,匈奴突然卷土重来。此次匈奴主力便是大单于本部的‘精’锐骑兵三万人,他们带着被卫青打败,损失万余人的愤怒,披坚执锐,势不可挡,一日便再次攻破了城防尚未完全修复的辽西郡,韩安国来不及部署救援,匈奴就已经破城,杀辽西太守,抢劫财物无数,再次掳走了两千多人。

灾祸接踵而至,匈奴并未回兵,而是增兵直扑渔阳、雁‘门’而来,为避免成为瓮中之鳖,韩安国带病领军出战,无奈匈奴人多势众,将其营垒围得水泄不通,韩安国不敢贸然求战,只好严阵以待。他没有想到的是匈奴此时已经开始猛攻渔阳、雁‘门’。

渔阳、雁‘门’屡屡受到匈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