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3、窦氏崩(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老太太开始逐渐的将军权移‘交’给了孙子,拱卫京城的南北军是长安城内的禁卫军。- *小说&南军属卫尉统领,北军属中尉统领。南军分别驻扎在未央、长乐两宫之内的城垣下,负责守卫两宫。长安城除宫城范围以外,皆归中尉守护,城‘门’及城郊由城‘门’、步兵校尉掌管。

未央、长乐两宫位于长安城南部,所以卫尉统率的军队称南军,长安城北部归中尉。接收虎符之后,刘彻迅速换上时任大农令的韩安国为卫尉,而一直以严刑峻法,刚正不阿,廉洁奉公著称的中大夫赵禹就任中尉,这两人都是皇帝亲自发现的人才,皇帝极为信任并多次擢拔,知遇之恩当衔环以报,他们的忠诚毋庸置疑,所以皇帝也将最为重要的两个岗位‘交’给了他们,一旦掌握南北军,实际上整个京城便尽在囊中。

作为皇帝也好,太皇太后也好,当然都不愿意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将身家‘性’命和江山社稷‘交’付他人之手,所以就有了羽林期‘门’军,也就是卫青统领的建章营。

彼时,南军由卫士组成,总数一万人,而北军有三万人,实力远超南军,成为护卫和稳定京城秩序的重要力量。用以制衡他们的建章营人数不过三千,就算屡屡扩张,眼下也不过是六千人,但是皇帝相信,一旦有事这些建章营的健儿能够以一敌十。

作为皇帝,刘彻身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为实现这些目的而讨好皇帝,一般情况下,皇帝会很受用这些讨好,但会通过识人辩才,因材施用,因为天下是皇帝的,他为自己负责。所以,皇帝的智慧就成为一个王朝兴衰的主要原因。

刘彻当然不会忘记还在作亭长的郑当时,在韩安国任卫尉之后,郑当时被火速调入京城,接任大农令一职,李广也从边关回来,担任了郎中令,郎中令为九卿之一,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供奉宫廷、等待受职的诸郎官;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郎中令是极为重要的职务,汉宫的宿卫警备更是当前的第一大事,而世代忠良,军中颇有声望的李广担任此职,皇帝和太皇太后都能放心。

有了这样的一番安排,实际上是将京畿要地都掌握在一些和贵戚世族牵扯极少的官员手中,同时,他们相互之间又有一种看不见的制约存在。景帝朝时郑当时曾任太子舍人,和当今皇帝的关系非他人所能相比,而韩安国新近崛起,是受了皇帝的知遇之恩,卫青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一步登天的奴隶而已。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他们身边没有利益集团,不会受人掣肘,提拔他们的是皇帝,而他们所能依靠的,也只有名正言顺的皇帝,只有紧紧跟随这皇帝,才能保证他们的最大利益。

老练的太皇太后明白这一点,年轻的皇帝出‘色’的完成了一次最为重要的换血。冷清了许久的武安侯府邸有重新热闹了起来,朝中趋炎附势之辈,纷至沓来,因为大家都明白,无人能阻止武安侯田蚡东山再起。

作为皇帝的舅舅,太后的弟弟,田蚡等了许久才等到这一天,多少年来,窦氏一族压在他的头顶,他无力抗争,如今总算是看到曙光了。田蚡在刘彻继位的过程中费了不少心思,等得就是这一天,而他的姐姐,太后王氏,又何尝不是卧薪尝胆。

在窦家人的哭喊呜咽中,老太太‘挺’过了年关,又坚持了几个月,终于撒手而去。史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在汉之东宫长乐宫薨,时年七十一岁。

太皇太后窦氏,野史传其名为窦漪,清河郡观津人,出身贫寒之家。汉惠帝时窦氏以家人子的身份应招入汉宫,‘侍’奉吕太后左右,成了第一‘女’主身边的宫‘女’。吕后‘弄’权,独揽朝政,其间政治斗争无数,窦氏因此得以见识宫廷之险恶,耳闻目濡之下,深谙权术、政治手腕高超。

后来,吕后又将身边的一些美貌宫‘女’赏赐给诸侯王,一为施恩,二来也有监视之意。窦氏便在其中,分配给了代王刘恒。窦氏聪慧貌美,善解人意,深得代王宠爱。后代王入宫,成为登基为帝,窦氏也因此成为皇后,母仪天下。

窦太后是西汉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

她谋传胶东略承沛公,芳流观津名留汉青。她的时代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

谋传胶东,说的就是里胶东王刘彻为太子这件事儿。

刘彻即位,虽然也曾屡屡悖逆‘奶’‘奶’的意愿,窦氏数次起了废立之心,但骨子里,窦氏还是钟爱这个倔强、勇敢、雄才大略的孙子,她的孙子也没有辜负她的偏爱,成为驱逐四夷、开疆拓土、武功赫赫的一代雄主。

太皇太后的去世,没有引起多大‘波’澜,百官各尽职守,谦恭教往日更甚。刘彻也没有急着动手清除老太太安排的老臣,而是统统将他们赶去霸陵,‘操’办太皇太后的丧礼。

实际上起着监国作用的老太太一旦殡天,起震动不亚于改朝换代,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