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军臣单于(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匈奴王庭养了不少猎犬,黑熊儿这个外来者受到了很多的攻击,但黑熊儿可不吃亏,三下五除二,就用实力征服了挑战者,很快就和当地的狗群融为一体了,也不会给卫青添麻烦。-- *小说&卫青早早就卸下了马背上的行装,马匹也融入了四周的草原,数月的朝夕相处下来,马儿已经和卫青很熟了,虽然比不上月影的聪慧,但也算听话。

匈奴王庭完全不设防的状况让卫青大为吃惊,这样的状况至少说明了两点:一、骄横的匈奴人,认定汉人军队不可能深入草原,更不可能到达王庭,所以,如此重要的地方都完全没有设防;二是匈奴人军队驻扎也好,游牧逐水草而居也罢,都是一种短期的行为,随时准备开拔,所以并不用心做好防御设施。

卫青这一路而来,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匈奴人是一个天生就适合打仗的民族,他们弓马娴熟并以此为生,他们视杀人为家常便饭,他们没有辎重需要保护,骑在马背上意味着具有很强的机动能力,以卫青对汉军的了解,眼下汉军在匈奴人面前恐怕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以至于而卫青几度失去信心,直至绝望。

但越是深入到匈奴人的生活,卫青的信心又回来了,匈奴人的勇武剽悍自有其优势,但汉军的军纪、军阵、建制和多兵种配合是匈奴所望尘莫及的,只要假以时日,汉军也能建立起来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这个时候,就能利用骑兵的机动‘性’,抓住匈奴人的弱点,狠狠给以打击。用汉军的优点对匈奴人的缺点,这才是战胜强敌的唯一办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则要打破汉军固有的防守反击战略思维的束缚,主动出击敌人,深入敌境,寻找匈奴人的漏‘洞’。

“防守反击”,这是数百年来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条金科‘玉’律,中原国家依靠高墙深垒,抵御了强悍的游牧民族骑兵,纵然有出击的战例,也只是小规模追击战。

直到秦始皇统一了中原,匈奴的威胁一直是心头大患,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和‘蒙’恬等人制定了详尽的计划,通过主动出击,扫‘荡’肃清了零散的匈奴部落,最终‘诱’使匈奴主力进入秦军设置好的一道道防线中来,通过秦军的步兵、战车和名震天下的秦弩,最终一战而定河套。

此战秦军以飞骑军为主要机动兵力,以传统弩箭步兵、战车为主要杀伤力量,通过骑兵袭扰,‘诱’使敌人大量聚集,通过主动出击的战术,最后实现了防守反击的战略的目的,一举消灭了敌人主力。此战经典,展示了‘春’秋战国以来最为完善的军事策略,为后世兵家所推崇,但平心而论,此战亦未脱离防守反击的范畴,并非完全的主动出击、深入敌境。

眼下,匈奴人的状况让卫青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汉军完全放弃传统的防守反击战,而是主动出击,将战火烧到匈奴的地盘上。

思忖之间,周围有匈奴人走过的影子,卫青只好远离王帐,装作前行,继续小心的绕着王帐,寻找机会。

王帐占地方圆数十丈,围绕着它的是数十顶小一点的营帐,正好有一处,是三顶帐篷形成的死角处,能完全挡住四周匈奴人的目光。

卫青悄悄过去过去拔出匕首,轻轻划开‘毛’毡,帐内喧嚣之声冲天,自然无人注意,卫青凑过去看清楚里面的情形。大概有上百人围成一个圆圈席地而坐,最上首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者,‘肥’胖高大,腆着大肚子,斜靠在一张榻上,却又不完全是榻,应该是汉朝军民口中的胡‘床’。

老者头戴金冠,上‘插’有孔雀羽数根,手握一支儿臂粗细的手杖,手杖呈金‘色’,上面镶嵌有数十颗各‘色’宝石,看上去质地厚重,应该是纯金打造。

“如此装扮,有坐在上席,看来这老者定是匈奴军臣单于无疑。”卫青心道。

此刻军臣单于正半眯着眼睛看着底下百十位各部落头人,四名穿着清凉的年轻‘女’人趴在他的脚边。虽说匈奴‘女’人皮肤粗糙,面庞黝黑,但这四名‘女’子身形凸凹有致,体态风‘骚’,别有一番风味。

自军臣单于而下,这些匈奴的最高决策层各个身边美‘女’相伴,放肆的调笑着。

卫青一阵‘激’动,这里就是匈奴的心脏地带,而现在眼前的这些人就是屡屡进犯大汉的罪魁祸首,而元凶高高在上,离他如此之近。

卫青心扑通扑通‘乱’跳,真有一种冲动,想拔剑杀进去,直取军臣单于首级,可理智告诉他,这样无济于事。只要匈奴的铁骑不被打败,侵略还是会继续,不管谁做单于。

只见底下一人推开怀里几乎全‘裸’的‘艳’‘女’,起身拱手向单于说着什么。卫青的匈奴语已炉火纯青,当然听得懂他在说什么,原来,这就卫青只闻其名未见过其人的浑邪王,浑邪王是个中年胖子,略微有些秃顶,身材不高,看上去十分滑稽可笑。

浑邪王这是在向军臣单于请战。

浑邪王:“大漠之王,众王之王的大单于,请下令吧,浑邪部的勇士已经准备好了,只要大单于一声令下,我们骏马立刻就能越过长城,我们的弯刀立刻可以砍下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