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6、新贵之家(1/3)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韩安国和卫青各自拟了奏章,上报皇帝,卫青对韩安国治理北地所获得的成就十分肯定,并称赞此次赵信归汉事件处置得当,而对于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卫青希望皇帝能批准,继续先前未尽的行程,直到抵达匈奴王庭。-- *小说&

就在卫青他们等待遥远长安的旨意的时候,匈奴人‘乱’成了一团。留下来的阿胡儿部族人十分恐慌,休屠王趁机放纵下属抢掠,等到大单于旨意到来,已经有不少人逃到了汉朝边境。位避免引起纠纷,卫青建议韩安国对这些人一概不予理睬,拒绝放行。匈奴并没有继续追究汉朝接纳了阿胡儿的行为,实际上,双方都十分小心,有意低调的处理了此事。

等到事态平息,皇帝也传来旨意,诏韩安国陪同赵信极其部属入京,新任北地都尉随着圣旨一同抵达。

赵信来到汉朝的都城长安,一路上,汉朝城镇的繁华富庶让赵信一行大开眼界,十分震撼,汉朝虽然军力处于弱势,但汉朝的物华天宝,文明教化实在是远远超出了游牧的匈奴人。

入京之后,皇帝亲自接见赵信,作为第一个投诚的部落王,同时也是一员武将,赵信的到来给了皇帝和少壮的主战派以极大的鼓舞,同时也让朝中老朽的和亲派十分紧张。

不顾朝中老臣们的强烈反对,皇帝在宣室着正装接受了赵信的朝拜,可见对此事的重视。赵信按照礼官先前的教导,行过大礼之后,皇帝道:“赵信向汉之心,朕甚为赞许,汝能毅然归汉,实在是我大汉之福啊!”

赵信顿首:“臣乃是草莽之人,倾慕天朝久矣,今日得见天颜,实在是三生有幸。陛下不以臣卑鄙,出言嘉许,臣诚惶诚恐,大恩浩‘荡’,无以为报。”

皇帝:“朕封你为翕侯,以后你就是我大汉的臣子了,凡事要尽心尽力。”

赵信:“谢陛下之隆恩,臣一定鞠躬尽瘁,报答陛下之厚恩,臣之家族部属,已经尽归他人所有,臣至此刁然一身,无家可归,承‘蒙’陛下不弃,收留赵信残躯,赵信誓死效忠陛下。”

皇帝:“翕侯既然归我大汉,那就是一家人了,今后,我大汉天下,处处是翕侯的家,我大汉子民,各个是翕侯的兄弟、家人。朕已经着人,在京城为你兴建府邸,你就安心住下吧!”

赵信谢恩,皇帝随后传旨,赵信随行百人均有嘉奖,着其暂居霸上北军军营中。

边城归来的韩安国,皇帝也委以重任,着其担任大农令一职。大农令原为大司农,此官职来源于秦制,秦时是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後逐渐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汉时改名为治粟内史﹐汉景帝後元年﹐更名为大农令。之所以让韩安国任此职,是看中他在北地都尉任期内给边城带来的农商有序,经济繁荣的景象。

对于卫青,皇帝并不急于嘉奖,而是让他继续北上的行程。

皇帝曾经十分忧虑卫青的安危,数月没有消息让他备受煎熬。卫青,眼下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不名一文的无名小卒,但是,年轻的皇帝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同样年轻的卫青,有一种蓬勃的力量,只需等待时日,历经磨砺,他便能一飞冲天,创造奇迹,大汉建国以来,所经历的白登之围,匈奴单于致书吕后之辱,还有无奈之下的屡次和亲,如同心头的一根白刃,时时让年轻的皇帝悲痛愤怒,拔除这个刺,需要这个帝国一天天的壮大,同时,也需要一位英雄成长。

卫青已经在京城安家,公孙贺时时照顾,就连卫青远在平阳的同母异父的哥哥卫长君,也前来投奔,来到京城。长君已经成年,虽然不似卫青一般能文能武,倒也生得高高壮壮,皇帝正因为卫青立下奇功,却不能张扬而过意不去,这下卫长君来的正是时候,一到京城,便任命为‘侍’中。‘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皇帝爱屋及乌,希望将卫长君留在身边,能再培养出一个卫青。

公孙敖之大漠归来,带来了第一手的敌情资料,被皇帝任为郎官,终日跟随在皇帝身边,和韩嫣一起演练皇帝相像中的大汉铁骑。一旦有空闲,公孙敖便要去卫青家,尚未娶妻成家的他,俨然把自己看作卫家的一份子。

卫少儿诞下一子,取名为去病,本来生为奴子的他,命运会非常悲惨坎坷,现在却因为姨母和舅舅得以改变。孩子在母亲和姨母君儒的照看下,长得很欢实。公孙敖虽然年纪不大,却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见孩子浓眉大眼,渐渐有了身强力壮的样子,公孙敖迫不及待的为他准备了木枪木剑,恨不得能立刻就教他习武,尚在牙牙学语中的去病毫不理会,反而用一泡‘尿’来回敬公孙敖,惹得大家一阵欢笑。

卫青不在家,公孙敖和卫长君又是作为皇帝内‘侍’的身份,没有时间脱身,所以公孙贺作为好友承担起照顾卫家人的责任。他时常出入卫青府邸,一来二去,年龄相当,又是郎才‘女’貌的公孙贺和卫君儒二人渐生情愫,眉来眼去了些日子,两人‘私’自定下终生之约,‘欲’结秦晋之好,不待卫青归来,公孙贺便迫不及待的央人前来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