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8、劝降(1/2)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获得信任需要时间,卫青并不急于求成,他深知要一个人背叛自己的民族和国度,需要诸多的‘诱’因,但是他对赵信有信心,因为血缘固然重要,但一族人的生存更为迫切,当前匈奴的内部,正在经历一场弱‘肉’强食的兼并,没有谁愿意看着自己的族人沦为二等国民,收到其他人的欺压,甚至丧失最基本的生存空间。- *小说&无产者是没有祖国的,失去草场的游牧民族,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基本资源。

正是出于争夺这种资源的目的,匈奴人大举南迁,度过黄河,来到相对比较温暖的河套草原,这里是汉匈之争的前线,却也是最为‘肥’美的水草地,当下汉匈之间实力悬殊,战火不会蔓延到此处,那么这里就成为了一块福地。既然是福地,那么弱小者拥有他,就有一种“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意味,被强势者强行剥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卫青在等待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然他也没有闲着,一边养伤一边苦学匈奴语。对于熟悉汉文化的若英来说,卫青是难得的知音,反正她也整日无事。二人在这一汪碧水之间泛舟,任‘春’‘色’‘荡’漾。

卫青给这个世外桃源般美丽的地方起了个风雅的名字:凌‘波’小筑,这个名字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赵信完全将这里当做家,不时小住几日。对于先前谈起的重重困境,赵信绝口不提,只是沉‘迷’与和卫青手谈‘交’心。

对于卫青的武艺箭术,赵信已经完全折服,不时流‘露’出钦佩之‘色’。他甚至希望能将卫青留下来,辅佐自己。

赵信道:“仲卿之大才,信羡慕却又钦佩,若如兄弟能常伴身边,赵信也不至于如此烦闷,族中之事,也不会再一筹莫展啊。”

卫青:“大王谬赞卫青,青不过是一介武夫,如何敢担当此重任,再说卫青家中尚有老母兄弟姐妹,实在不是自由之身。”

赵信:“家人之事好办,等仲卿伤愈,便可返家,接来家人,愚兄在边境等候接应,岂不是两全其美?”

卫青笑而不语。

赵信道:“仲卿莫要见笑,兄虽不才,却也是一族之王,麾下勇士数千,虽不能与大单于争锋,但若仲卿愿意助一臂之力,兵力运用得当,则突袭打败休屠王也并非痴人说梦,退而求其次,我族数千勇士,西行祁连山下,吞并几个小部落,不再话下。彼时不敢说自立为王,最不济也能自保无虞。”

卫青道:“青久居汉地,如同坐井观天,对于域外之事,不甚了了,如果贸然夸下海口,怕大王笑话,大王之谋略,高瞻远瞩,卫青不敢妄加评论,但卫青知道,大单于麾下控弦之士数十万不说,大王左右尚有休屠、浑邪两部虎视眈眈,青劝大王莫要轻举妄动。”

赵信仰天长啸,半晌说道:“仲卿一言中的,赵信之悲哀正在于心比天高,却连自保之力都没有。”

卫青道:“大王不必如此,大王可曾听过塞翁失马的故事?我汉朝有淮南王刘安做《淮南王书》,其文曰: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测。”

《淮南王书》中描述的这段文字‘精’彩绝伦,卫青背的滚瓜烂熟,他想赵信也熟知汉文化,应该不难理解,果然,赵信没有疑‘惑’之‘色’,显然是听懂了,卫青继续说道:“王大志不遂,甚为可惜,然天无绝人之路,世事变化无常,谁知道眼下这种困局有不会成为大王族人命运的转折点呢?青有肺腑之言,望大王听之,匈奴虽然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强者不会一直强下去,而弱者也会赶上来,大王背负一族人的安危,目光不能不放长远一点。”

赵信闻言双目突然有了神采,‘激’动得握住卫青的手,道:“仲卿绝非寻常汉人,我赵信对仲卿推心置腹,仲卿何必再躲躲闪闪呢?”

卫青正‘色’道:“大王恕罪,卫青这就和盘托出,卫青的真实身份是大汉帝国建章宫监,太中大夫,是大汉皇帝近卫统领。”

赵信虽有心里准备,却也大吃一惊,他实在没有想到,汉朝的高级将领已经出现在他的领地里,而他浑然不觉,还以为汉人软弱可欺。不过他并不想表现出来,因为表现出来软弱和震惊,就意味着能自持用来讨价还价的砝码会越来越少。

抱着这种心理,赵信突然变了脸‘色’,厉声道:“汉与我匈奴乃是你死我活的敌对之国,你卫青以敌军将领的身份来到我大匈奴不说,还敢自曝身份,难道你就不怕我拿下你去献给大单于请赏吗?”

卫青丝毫不慌‘乱’:“卫青知道大王不会,如今之态势,汉朝对于大王来说是友非敌,虽然汉匈之间对峙,但对于大王来说,来自汉朝的威胁不过疥癣之疾,而来自休屠、浑邪部落的压力才是心腹之患。有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