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8、上善若水(1/3)

作者:某某某某某网友
郑家在离平阳县不远的阳山脚下,阳山是太行山脉的一支。-- *小说&

一大早,郑季就给县丞告了假,骑着一匹老驴,带着小卫青奔老家而去。

远远的能见到郑家庄了,这个村子背靠大山,面朝汾水,河水冲击的滩涂上,正是一片片良田,此时正值早‘春’,地边果树已经大部分吐‘露’‘花’蕾,淡淡的,泛着姹紫嫣红的景象,而叶片才‘露’了点头,不细看很难发现.在锦绣般的‘花’朵中,这点小小的绿芽如同调‘色’板上星星点点的,点缀着‘花’团锦簇的画面。

阳山中蜿蜒而出的小溪欢快地‘吟’唱着,如同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子,长发,在‘春’日的阳光下,跳跃的‘浪’‘花’一闪一闪,仿佛无数晶莹剔透的珍珠落在‘玉’盘上,几条小溪汇聚成了一条小河,婉约的豆蔻‘女’子变成成了总角小儿一般,陡然粗犷起来,那低声的‘吟’唱也开始成为野‘性’的呼喊。

一块大石挡住了去路,河水冲上去,被击得粉碎,于是安静了下了,在大石的身边缓缓的积成了一个大大的水潭,绿油油的水面上没有一丝杂物,只有几只大白鹅漂着,懒洋洋的,仿佛已在‘春’日暖阳中睡着。

河边的两行垂柳在‘春’风中放飞絮‘花’,墨绿‘色’的柳叶随着婀娜多姿柳枝起舞。山边的灌木丛中,不知名的落落野‘花’已经盛开,虽没到跟前,已有阵阵暗香传来,沁人心脾,正所谓靠山环水,一派田园风光。

郑季带着孩子来到一座宅院前,只见一个大红‘门’,漆‘色’斑驳,半掩半开着,丈许高的围墙是由土坯垒成的,青苔偏偏,略有些败破气息,院内,隐隐能听见孩童玩耍的声音。

郑家祖孙三代二十几口人,住在一个大院中,郑季的父亲年事已高,已经不再过问家中事务,郑季还有三个兄弟,都已结婚生子,但未另立‘门’户,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家中还有有一个本家老汉郑贵,负责日常农事安排,郑季因为在县府做事,在家中算是小有地位。他老婆也就成了家中管事的。

郑季禀明老父,老父平添了一个孙儿,自然高兴,又见孩子长得和郑季有几分相似,更是放心了,吩咐让孩子到东厢房住下。郑‘妇’听到消息自然火冒三丈,但当着众人的面不好发作,只好气呼呼的不理郑季。

到了晚上,郑季自然少不了陪着笑脸,郑‘妇’大发雌威,但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只是心中盘算,要折磨死这个小兔崽子。

郑家以务农为主,卫青现在也被叫成了郑青。郑青的几个叔伯都是老实巴‘交’的农人,对这个凭空出现的侄儿持无所谓的态度,既不热情也不反感,这反而让卫青舒服一点,如几个婶娘般过分热情还让他无所适从。

在郑家,卫青一举一动都蹑手蹑脚,生怕惊扰了别人,所有的佃户、农人都像看猴戏一样盯着他看,郑家的几个孩子,对他挤眉‘弄’眼,显然抱有敌意。这些卫青只能表现得毫不在意,他告诉自己:“君子所持者远,….”

郑家庄也有学堂,可卫青知道自己是不可能进去读书了,因为郑季一离家,郑贵就找到了他。

“家里人人有活干,容不得有人吃闲饭,你年级也不小了,从明天起就去放羊吧。”郑贵传达了郑‘妇’的意思,于是卫青就成一名羊倌,十岁的少年,开始看管上百只的羊群。

翌日,天刚放亮,郑贵就在‘门’口喊卫青起‘床’。卫青初来乍到,完全不适应新家的生活,就不得不开始承担活计。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就‘迷’‘迷’糊糊的跟着郑贵来到羊圈。

和郑贵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好汉,看上去敦厚结实,只是面无表情,卫青也不敢多问,只是事事听从吩咐,不时点头称诺。

卫青深知自己寄人篱下,凡事不敢有任何的耽搁,三四日后,他已经适应了早起的生活,不待郑贵来喊,他就早早起来,收拾停当。

熟悉之后他才得知,老者是他的大伯,也就是郑季的长兄,之前放羊是他的差事。年过五旬的他已经苍老的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黝黑的脸上,满是皱褶,两只手粗糙的让卫青想起了乌鸦的双爪。

放羊是个苦活,每日在空旷的大山中,寂寞孤独不说,还要忍受风吹日晒,任是铁打的汉子,也被熬得油尽灯枯。现在来了卫青,他自然高兴,早早便带着卫青来到常年牧羊的山谷。

阳山,顾名思义是向阳的山坡,面朝东方,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会落在它的山顶上,直到太阳西斜,另一面山坡还依旧笼罩在阳光中。由于光照充足,且有山泉从顶峰流下,所以此处草木茂盛,是理想的牧羊场所,除了郑季家的羊群,庄里的其他人家也在此放牧,除了羊群之外,还有牛群,甚至有还有个不大的马群,也在山坡上漫步。

在农区,马匹并不常见,由于军队需要大量的战马,所以民间养马多数会被征收,可能是郑家庄地处偏远,保留了这个马群。

民间马群不多,除了怕征收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马群并不好养。食量大,所以一不小心就要掉膘,难伺候不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