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七十五章 攻守间(1/2)

作者:贾柳道
太子率众三十余万,远离国界,围攻灵州一月有余,也没打下。

顿兵攻坚,是兵家大忌。梁军粮草已尽,而梁军的营盘又布列在低矮的稻田土埂间。

蔡袭等人忧虑异常,未及痊愈,面见太子,警告一旦敌人掘堤淹灌,则我军尽为鱼虾。请太子退归清远军屯兵,待粮道打通,再行攻击。

太子大怒,斥责许久,最后放了句狠话“擅自班师者灭族”,拂袖而去。

蔡袭无奈,只得向文宗密奏,未及回复,大祸已至。

灵州可谓西夏第二都城,城墙坚固,城内储备丰厚。

西夏多次袭击梁军粮道,粮草运输越来越困难。

终于大军云集日,西夏人觉得反攻时机成熟时,掘开七级渠,用黄河大水淹灌梁军。

大水冲来时,太子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蔡袭率领自己的精锐断后。

蔡袭手持利剑,组织抗击,待全军涉水到高地,自己才撤退。

敌人骑兵一次次猛冲,蔡袭带领本路军且战且退,转战数日,退到韦州。

太子的士卒争先恐后逃命,乱不成军。敌人骑兵一浪浪冲击,梁军死伤无数,民夫惨死无数,器甲辎重丢弃无数。

天气异常寒冷,太子虽侥幸率残部逃出生天,但每日每夜都有敌人骑兵袭击,被杀伤的将士十有二三。

撤退途中,太子残部公开抢夺公私财物,公开剥夺受伤虚弱者的衣物,砍割他们的头颅,剃去发辫,然后活埋,诈称杀获的敌军,冒功领赏。

军器之类弃毁遍野,太子残部多用头盔烧饭,用枪杆、弩桩、箭柯、鼓排之类充当薪柴,用刀刃砍柴木,所有的战刀都缺口不能用……

灵州惨败,太子退守永安城,召集残部仅剩不足十万人,两名心腹不知所终。

文宗对李德广出界作战,收复土地的辛劳,赐银绢各两千。李德广以敌人巢穴未灭,烽火未宁,力辞所赐。文宗感慨,任命他为庆州、泾州、原州一路安抚使。

狄青为李德广保举,升偏将军。

文宗赐禁军左卫将军陈森貂鼠裘一件,银绢各两千,任命他为凤州、渭州一路安抚使。

庞瑾瑜再回延州任大都督,方连山被任命为延州、麟州一路安抚副使。

招太子萧厚启、齐王萧厚照、偏将军蔡袭还朝,既不赏赐也不惩罚。

太子上疏,此番惨败,有负皇恩,无颜回京,乞求据守永安城,再与西夏一战。

庞瑾瑜熟悉陕北地形,上疏称,永安城在米脂、榆林、横山三县交界处,在无定河、榆林河交叉处。兴师动众在那里修一座新城,既达不到把西夏人挡在横山山界之外、赶到大沙漠以北的战略目的,又不能与银州、夏州、宥州等其他要塞联成一条防线。

陕北山高水深,通往永安的道路艰难崎岖,进退都极不方便,一旦被西夏包围,救援的军队被阻断,永安城必定沦陷。而夏州、银州均为百年老城,在原有基础上加固加高,既省功又省时,完全能达到战略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彻底把西夏势力赶出陕北。

太子不服,上疏辩驳,认为数万将士千辛万苦方才夺回失土,筑成坚城,此城犹如一把插入西夏心脏的尖刀,且永安城地形险固,三面悬崖,距银州二十五里,距米脂城五十里,表里山河,气势雄伟,雄踞陕北,用工二十万历经艰辛方才建成。绝不可放弃,自己愿坚守孤城。

齐王萧厚照适时奏报,太子病重。

文宗急诏太子还朝。

太子“推辞”许久,终于不舍答应,但恳请让知制诰周映溪守卫永安城,兼任延州副大都督,且解释周映溪虽为文官,但晓畅军事,武将难以驾驭,且粗陋无知,而文臣晓大义,有谋略,容易节制。

文宗同意。

周映溪是被方连山对对子对死的周映池的弟弟,太子的心腹,现任知制诰。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主要负责起草政事堂所发的正式诏令,其余时间则仅备皇帝顾问。而翰林学士一般负责起草皇帝直接由宫廷发出的诏令。

周映溪平时慷慨激昂,美髯飘飘,潇洒倜傥,喜好言兵,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发烧友,当地方官时有幸灭过两伙小山贼。太子萧厚炽、左相陈无极、兵部尚书朱省华认为他能担当大任。而周映溪的一些表现也给文宗留下好印象。

故文宗命令周映溪与庞瑾瑜同领西北战事,是西北前线真正的二把手。

周映溪激动落泪,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踏上征程,眼中燃烧着熊熊的复仇之火……

延州大都督庞瑾瑜担忧西夏报复,无奈众军正在休整,急令延州副招讨使方连山率领两万援军前往永安城。

“下官延州招讨副使方连山参见副大都督!”风尘仆仆的方连山躬身行礼。

“啪”的一声,周映溪猛拍大案一下,怒道:“帅府之中,见了主帅竟不跪拜。更可恨的是,本当昨日便到,却是今天才到!给我拖下去斩了!”

我靠!方连山强忍怒气,拱手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