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七十三章 举兵易(1/2)

作者:贾柳道
方连山携着李幼晴、陈泠汐日夜兼程,打算潜入西夏兴庆府。

未到兴庆府,却见都城外的道路河流皆为重兵把守,都城与外界联系完全断绝。

陈泠汐趁着夜色,潜入对岸,寻到郑以海,才得知梁太后将李秉常囚禁在距兴庆府宫五里之地的木砦,整个都城人心纷乱,俱是惊恐。

按照先前定下的计策,幼晴和陈泠汐前往各地将惠宗被囚的消息传出去,以争取黑水城、皇族亲党和各地部族首领的支持。

方连山亮明大梁庆州招讨使的身份,宣称自己乃是大梁特使,有重要外交使命,要求会晤梁太后。

梁太后无奈,只得在大殿接见大梁特使。

“特使来我大夏,有何贵干?”狠狠盯着一脸轻松的方连山,梁太后目中喷火。

“奉陛下之命,特来宣读外交文碟。”方连山躬身行礼后,大声读道:“夏国世世称藩,朝廷时与岁赐。比年以来遵奉誓诏,谨修职贡,恩义甚至。今闻国主为强臣所制,不能专命国事,亦未能悬测存亡。今朝廷将差降赐生日及仲冬国信使入界,未审至时何人承受,及本国现今何人主领。请速具报,以须闻达。”

“这……”梁太后面红耳赤,竟无法作答。

“多谢大梁皇帝的关心。”梁乙埋小眼睛放光,一副坦荡模样,“我大夏惠宗皇帝偶感风寒,龙体欠安,至于其它的市井传言,岂可轻信?”

“惠宗身体欠安?”方连山恍然大悟般,“为消除大梁疑惑,亦为表达问候之意,可否让我探望?”

“特使请回。转达我对大梁皇帝的问候。”梁太后衣袖一拂,不顾而去……

惠宗李秉常被囚禁的消息终于传了出去,一时朝廷上下震惊。

黑水城、皇族亲党、各地部族首领纷纷拥兵固守所属城池堡寨,与梁氏母党势力对抗。

梁乙埋多次派亲信持银牌招谕,晓以利害,但也无人听命,一时西夏处于混乱之中……

西夏内乱,太子萧厚炽喜极而泣,与齐王萧厚照、陈无极、段天贵、兵部尚书朱省华等人连夜商议后,力主讨伐西夏。

燕王世子萧厚聪代表燕王赞成讨伐。

右相庞藉、吴王萧厚启以及各部尚书亦分别上疏,表示反对,认为举兵易,解祸难。

太子萧厚炽上疏道,西夏内乱,宜兴师问罪,此千载一时之会,夏国无人,秉常孺子,儿臣往持其臂以来耳,自己愿亲率大军。

齐王亦认为,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惟疾雷不及掩耳,乃可成功,其军费不过是赐西夏五年之数,若太子挂帅,自己定当供应充足。

左相陈无极上疏,担忧万一辽国先起兵吞并,日后必大患于大梁。所以,现在这事在于朝廷为与不为,决与不决,所谓楚得则楚胜,汉得则汉胜。若西夏国土归属于大梁,辽国则孤绝,他孤绝,则慢慢为我所图。兵法曰: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愿陛下早决胜算。

禁军大都督段天贵还提出,少数精锐有战斗力的部队不可能成就大事,必须组织全军进讨,需认真规划。

燕王积极表态,愿出兵相助,还说什么希望一举而恢复大汉之地,雪前朝之耻,成就国家万世之利,这是千载难得的机会,陛下成就万世大勋,正在今日之类的话。

文宗大为心动,下密诏向延州大都督庞瑾瑜、云州大都督杨业以及西北各将领征询意见,众人尽皆反对,列举了种种理由。

方连山更是反对,认为应该申讨其罪,不一定要大举出兵,局部用兵分裂西夏的土地,让西夏的部落首领们分制其地。

文宗大怒,反对出兵之人皆遭冷遇,庞瑾瑜调回京城任右卫将军,方连山被一撸到底,免去一切职务,回京待命。

方连山与王怀远、李卫国、狄青秘密商议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要求暂缓回京,却带着卓玛离开了庆州……

文宗诏令,要征西大元帅太子萧厚炽向辽国发送外交文书,夏国执政者废乱国家纲纪,囚禁国主,不遵守与朝廷誓诏,放纵部将侵犯我边界。朝廷发兵追究有罪之人,担虑北界疑惑,代朝廷谕意。

同时向西夏正式发出了讨伐文书。

大梁凑足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由太子萧厚炽统帅,从东、南、西南三个方面发起对夏的全面攻击。

为防生变,两路大军由太子心腹统帅,另外三路大军却由前卫将军李德广、左卫将军陈森、偏将军蔡袭统

帅……

西夏首府兴庆府面对黄河,背靠贺兰山,开凿的元昊渠,灌溉良田数十万顷,成为塞上江南,每年积储数百万石粮食。

党项人骁勇善战,人人能骑射,他们出则游牧,人则农耕,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吃苦耐劳,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每年草肥马壮时,西夏党项人的三十万骑兵风驰电掣,冲杀时排山倒海,撤退时无影无踪,蹂躏践踏大梁沿边农田和山寨。

而如今,国君被囚,各自为政,一盘散沙。

大梁五路攻夏,开始连连得胜,夏军节节败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