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30章 十六字的电文,唤来了举国精英(2/3)

作者:如意键盘
手稿,穿越日军封锁线,去到了李庄。知道李庄当时是什么地方吗?”

江山立马标题党上身:“东有周庄、西有李庄,万里长江第一庄。“

王世襄:“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他这是职业习惯,”黄永钰表示可以理解:“什么都爱打听,但都只知道个大概。”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王世襄对江山细细说道:

“当年,自这封十六字的电文发出后,中国的十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所,全都迁去了位于西南大后方的李庄。”

“李庄那会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黄永钰道:“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等一帮大知识分子,在李庄一待就是6年。”

王世襄:“故博的数千箱文物历经艰辛转运到了李庄,在张家祠一搁就是五六年。”

黄永钰揭了老友老底儿:“可惜你王叔屁颠屁颠跑去后,人家根本就瞧不上他。”

“哎,”王世襄摆摆手笑了:“刚开始我想去的是中研院的历史研究所。”

黄永钰:“中研所当时的所长是傅斯年。”

“傅斯年上来就问我:你是打哪毕业的,”王世襄沉着脸学得有模有样:“我说我是燕大毕业的。”

黄永钰:“傅斯年一听便说:燕大的毕业生不配进他们所。”

王世襄:“后来熟了我才知道,原来傅斯年曾见过我身穿白西装,架着鹰牵着狗的模样。”

江山心说这就难怪了:“那您后来去哪了?”

王世襄:“去了梁思成的中国营造社,陪着他完成了他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

“瞧瞧,”黄永钰老羡慕了:“他还因祸得福多学了门手艺。”

“这手艺可不是谁想学就学得,”江山也羡慕啊:“没有一定的知识贮备,连个专业词汇都甭想听懂。”

“哎呀,”王世襄像是遇见了忘年知己:

“这小子是个知深浅的,当年我可是把李庄的九宫十八庙都研究遍了,不但跟在梁思成这学建筑、研究僰(bo)人悬棺,还跑去了同济大学的李庄造船组学造船、童第周那进行胚胎实验……”

“您可真是位……”

一想到王世襄著就的那些分门别类的书籍,江山实在忍不住感慨:“百年一遇的杂家!”

“……”黄永钰愣了一下:“你是这样给他定性的?”

江山很肯定的点点头:“太了不起了。”

此时王世襄挂在脸上的得意、谦虚、欣慰的复杂表情,令他只能平视展柜里的乳钉纹管流爵:

“小江啊,你可别小瞧了这件小东西。”

江山:“我不小瞧。“

黄永钰:“认真听杂家上课。”

“它的来头可不小,”王世襄:“还记得我之前说过浦江博物馆的藏品,有不少是从熔炉前抢回的吗?”

江山:“记得。”

“轰轰烈烈的全国大炼钢那会,热情高涨的群众将家里的破铜烂铁,全部翻了出来。”

王世襄边说边环顾青铜器展厅:

“文博系统很快便意识到一个问题,数量庞大的废旧金属里,难道全都是废物?”

于是,各家博物馆都安排了人手蹲守在国营废品站。

其中,浦江博物馆的任务最重。

当时浦江拥有最先进的炼钢技术,全国大半地区的废钢废铜,都会送来这里熔化。

期间抢救出的青铜器,多达上千件,有很多还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1959年的一天,”王世襄叩了叩面前的展柜:“博物馆的同志在一包废铜中找到了它。

这件铜锈斑斑的小东西,落在专家的眼里便不一般了。

而最不一般的地方,就是它身上的斑斑铜锈。

内行人一分辨,便看出这铜锈没个三千年绝锈不成这样。

更不简单的是它的造型,你们注意看……”

江山和黄永钰,一起注意看。

“爵为古代温酒的青铜器,其中倒酒的部分称作为‘流’,”

王世襄隔着玻璃划重点:“在这件爵出现之前,我国的青铜爵都是成勺状的‘流’,而它却像茶壶嘴一样是个管状的‘流’。”

江山看明白了:“所以它才有了个管流爵的名字。”

“没错,”王世襄又指了指展柜里的小纸片:

“刚开始,大家都像之前的历史一样,给这件管流爵定代为商周青铜器。

但很快就有文物专家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这件管流爵应该是夏朝的青铜器。”

黄永钰:“差不少年呢!”

“这在当时可是个敏感的话题,”王世襄道:“毕竟二里头的夏都遗址刚发现不久,发掘工作还没来得及展开。”

江山默默点头,王世襄接着说。

“直到6年后,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宣布了发掘报告,浦江博物馆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