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29章 星际之门(3/3)

作者:臭球哥哥
几年的时间,最远的维度变换也刚刚达到一光年的水平。这个距离相对于虫洞技术显得非常的渺小,因为现在人类掌握的虫洞技术,已经能够跨过三千光年的距离。

虽然虫洞不是瞬发瞬达,但是也不过需要耗费几十秒的时间,至少目前看来,虫洞技术在长途旅行上要远优于跃迁。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科技层次不够,就好像小牛拉大车,虽然车足够高级了,但是牛还没长大,自然跑不起来。对此科学院也毫无办法,除了一步一个脚印的增强科技水平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在这里出现了明显的木桶原理,最短的那根木板将决定木桶里最多能够装多少水。

不过科学院里到处都是满脑袋奇思妙想的科学家,既然跃迁一时无法替代虫洞,那么就想其他办法,总要将跃迁科技用上才对。有科学家很快提出一个神奇的想法,既然维度变换技术已经初步成功,那么是否能够将虫洞技术与维度变换技术结合起来呢?

虫洞是空间技术的高级应用,它利用空间弯曲原理实现空间两点短距互通,而维度变换则是利用维度的改变,直接在更高层次上改变物体的位置。那么两者如果结合起来,一边通过虫洞技术缩短空间距离,一边通过维度变换,让缩短的空间距离再次倍乘。

科技进步很多时候就是捅窗户纸,无论虫洞还是维度变换人类都已经掌握了,而这个想法的出现实际上就是捅窗户纸,将本来没有难度,可以轻易实现的事情,换个角度摆在面前,给人一种原来这样也行的惊叹。

这个思路被证明没有技术障碍,马上被科学院投入力量进行验证,因为都算是成熟技术,所以验证结果很快得出。两个技术在结合起来之后,显示出强大异常的效果。两种技术互相叠加,获得了一种完美的倍增效果。

这种全新的组合技术,能够实现跨越数万光年的直达式旅行,它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在虚空中开了一扇门,只要跨进那座门,立刻就抵达了数万光年外的门里。并且这种技术的实际效果也确实像一扇门,所以科学院给这种技术起了一个形象的技术——星际之门!

星际之门技术普一出现,立刻引起了人类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因为这种技术的价值非常客观,如果用好这项技术,则代表着人类随时可以进行跨河系旅行。

管理层的态度很快被传达给科学院,要求科学院就星际之门进行专项研发,必须保证星际之门尽快进入实用化。管理层虽然不懂科技,但是他们给出了研发目标,就是他们需要星际之门具备的性能。

在管理层的心目中,这个实用化的星际之门主要用于人类进行跨河系迁徙用的。所以它的宽度必须保证至少能够通过一艘泰坦舰,这是最低要求,如果能够实现的话,星际之门能够通过一颗星球才是理想之选。

而星际之门的距离跨度,最好要达到十万光年以上,当然了,距离肯定是越远越好,如果科学院能够在这个要求后面加几个零,相信管理层一定会欣喜若狂的。

管理层的殷切希望立刻让科学院投入了庞大的力量加入到星际之门技术攻关上,最初版本的星际之门真的只是一个门,也就两米多高,通过一部战甲没问题,但是如果想走机甲估计就会很费劲了。不过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门,可以让人类直接出现在一万光年之外,这就是说只要十个门连起来,一个人只需要连跨十步,就能够直接走出银河系。

星际之门从效果上看非常牛,但是它的耗能也非常牛,它的耗能远超过虫洞,如果只是跨越一万光年,开一个星际之门还不如连开四个虫洞省能量。

不过星际之门毕竟是初生技术,肯定有巨大的改进空间,等技术慢慢成熟了,应该就会在性价比上超过虫洞的。

科学院的倾斜性投入很快显示出威力,在不计成本的支持之下,星际之门的性能获得极大提高,已经在迅速逼近管理层的最低数据要求,并且提高的速度没有变换,一直持续不断的增加着。

也许要不了多久,人类就能够获得一款能够直接跨出河系的星际之门。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